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 撰稿:盖立波

(2011-07-10 13:33:55)
标签:

杂谈

分类: 美术欣赏专栏
http://s6/middle/7fdf4fc9ha7b06cd640f5&690撰稿:盖立波" TITLE="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 撰稿:盖立波" />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擅长行书,楷书,并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胰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黄州寒食帖》为行书代表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苏轼擅长行书。寒食帖全帖字形欹正参错,或大或小;结构左右疏密相间,时紧时放;运笔浑厚中带俏丽,圆转中又见劲挺,布白时疏能走马,时又密不通风,浑然天成,自然生动,形成强烈的节奏韵味,反映了他的感情起伏波动,或冷如死灰,或悲情愤慨;有时仰天叹息,有时不甘压抑,是当时苏轼感情的生动流露。从“自我来黄州”起到“病起头已白”,特别是前三行,结体钭正、大小变化悬殊,时往东去,又往西来,斜斜正正,大大小小,运笔尚未放开,布白也很萧疏,犹如重抚窘境,心情抑郁,欲诉难言,欲哭无泪,希望破灭,苦境难移,反映出一种“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的无限失望的伤情。从"春江欲入户”句,到“死灰吹不起”,字体明显放大,笔画奔放急促,运笔不计工拙,随心所欲,似无缰骏马,一任其驰骋奔腾,布白密结,似乎透不过气来,反映出苏轼心潮澎湃,悲愤齐涌,不可遏制。志高才人的苏轼竟落到“煮寒慕”“烧湿苇”的这般困境,似乎可以听到他在呼喊苍天,而苍天给予他的回答是绵绵的寒雨。情绪突然悲落,只有长叹息,“烧湿苇”、“乌街纸”二句布白突然萧疏,墨色惨淡,直笔无限拉长,就是反映了这种慨叹人生的感情,由于“君门深九重”,“死灰”再也吹不起了,只有叹息而已。心情渐为恢复,到末尾行笔又复缓慢,持重而平稳地收笔完篇,字体和行笔效果与篇首遥相呼应,辉映合拍。全篇有雄肆毫放之风,清雅书巷之气,情感发自丹田,气势贯于手笔,从中可看出苏书深厚的功底,笔墨技巧昭昭在日,确实具有心手相忘, “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的气势。

《寒食帖》是苏轼被贬到黄州第三个年头的三月初七写下的两首诗。因其第一句:“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后人称其为《黄州寒食帖》。这是苏轼存世作品中最为精彩的代表作,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苏轼在《黄州寒食帖》中情感波澜起伏,前七行书家的心情还比较平和,书写中规中矩,结字以扁平为主,随着情感逐渐向激越过渡,用笔也逐渐沉着痛快,字形出现正斜交替变化,用笔无拘无束,率意奔放,书写到后面,越发恣肆挥洒,特别是“哭涂穷”这三个字,字形猛然放大,突兀地出现在读者面前,产生了令人心惊胆战的视觉冲击力。

《黄州寒食帖》的书法艺术语言运用得炉火纯青,恰到好处,凝重与流动,豪放与平和,有机地融为一体。如果我们再把作者所表达的心境和书法综合起来看,一幅日暮途穷“断肠人在天涯”的场景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读着这样的文字,一股悲凉之气,充塞心中。我们可以揣测苏轼的心情,在这个暮春季节,面对连绵不断的淫雨,外面到处是一片泥泞,一片萧瑟,书家病后初愈,面对空灶湿柴,冷清之极,遥望家乡,云路隔断,看不到出路,看不到希望,此情此景,令人不忍卒读。

《寒食帖》在笔法上,丰厚粗壮的点画渊自颜体新法。笔法善用侧锋较多,从东坡墨迹看,他下笔确实不是下去就立直,同时下笔时手腕离纸较近,笔锋略向左侧斜出,因而有些不解苏书真谛者的书家指责东坡用笔不合古法,甚至称其为“墨猪”。实际上,这只不过是中锋与偏锋的关系问题。而东破正是充分运用了中锋与偏锋,才使得《寒食帖》力透纸背,姿态横生。

 《寒食帖》的结字上,相近于汉、北碑,结体取横势,体势宽博质朴,横平竖直,包围结构较为方整伸展。黄庭坚论东坡结字曾戏日“公之字固不敢轻议,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虾蟆。”形象地勾画出了苏字结体扁平、奇崛的特征。这一特征也正是与苏轼的“大字难于紧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的主张相符的。另外,苏字最显著的特征是结构的参差变化,或左重右轻或右重左轻;有的上密下疏,有的上疏下密。在大智若愚、诙谐的风格中流露出天真。

《寒食帖》在章法上,特别注重横势,行距开阔分明,由于横势与纵势的有机照应,不但没有给人丝毫的松散感觉,反而有一种浑厚、灵动的气势。通过研究《寒食帖》我们仅从书法上即已领略到一种沉怨幽郁之情,势如江河奔涌。苏轼在书写此诗时,包含感情,已是意笔交融、心手两忘。通观整幅作品,似欣赏一曲郁愤、幽怨的古琴曲。那线条的盘旋、往复、曲折、顿挫拟诗人拔动着如泣如诉的琴弦,表达了无限郁愤的复杂心情。而字形的欹侧,忽横忽斜,似在极力控制心中的怨气那几笔长竖直拖,似几声长长的叹息之声。

苏轼是宋代书坛“尚意”书风的开山之人。《寒食诗帖》,东坡四十七岁时作于黄州,其独特的抒情手法,渲染了一种萧瑟、灰暗、愤懑的氛围,作品格调深沉,前缓慢后激变,帖书前小后大,前平后恣肆放纵,整篇章法随意起伏,奇正相交参差错落,轻重粗细于顿挫中见抑扬,于纤丝中见情结。《寒食诗帖》共二首。第一首诗写苏轼来黄州已过三春秋,这年又到寒食节,抒发了无限感慨之情。第二首诗写苏轼谪居黄州生活极其困窘。这悲剧性的诗意,似一幅清冷的水墨画,情调上凄凄惨惨,那悲悲戚戚似乎能听到作者的叹息。可以想象作者写此诗时的心情是何等深沉负重,对面临的一切尚在无可奈何中。诗的节奏、韵味从作者的思想感情中流出同时也形成了书法上的节奏感和一唱三叹的气韵。其实任何一件艺术品都是作者自身修养和情操的真实传递与表达。再观《寒食》帖,可以看到作者用笔随意境而转换,即兴生发,气贯其中。最后四句由无可奈何的凄凉而转入郁愤,在书法表现上也采用了突变手法,故气势较前恢宏。作者情绪的波折,使每一结体斜势所造成的冲击度形成了内敛外张无法平衡的动荡感和自然萧散的艺术效果。  《寒食诗帖》之所谓“神品”,是因其充分体现了苏字的风格、面貌,是苏氏法书之“魂”的代表作。《寒食》帖字字清晰,不枝蔓,不急就,它的最大特点是尊法度而不拘格。它在每个字的用笔用墨上都极细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悲涩凄凉充盈于字里行间,尾的飘浮感,尽管如此,因合着整个节奏气势,故并不影响整体美。《寒食》帖把东坡的沉郁顿挫尽化于笔墨之间,难怪黄庭坚观后题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悲”。若说《寒食诗帖》之美,美即美在“悲”中之味也。

《寒食》帖虽不能说是东坡的唯一代表作,但至少是东坡书法史上的重要阶段,重要内容。东坡翁乃性情中人,自以为:吾书虽不甚佳,然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我们赏析东坡书法,仍应着眼于“神”、“韵”、“味”的传统审美上。

大凡上乘作品无一不和作者的才学涵养有密切的联系。书法一说,有“形而下”、“形而上”之分。“形而下”即有形有法的技巧、规矩训练——是谓后天之功;返及先天,忘怀驰骋,无间心手,所出便谓“形而上”——是笔墨形态之上的精神。从字幅流出即为感觉中的“气韵”、“神韵”、“灵气”等等。臻于“道”而入化境,便不仅仅于技巧修练上,还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修练陶冶上。观东坡书法,必须在更高的境界仰视他,应循“道”而刮目看之。古代人的“情”、“韵”“味”,古代人的拙朴典雅,及东坡“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情性都只是“形而上”的体现罢了。东坡一生多次被贬官遭流放,仕途坎坷,命运多舛,出仕后的东坡向往陶渊明的生活,也最崇拜陶潜,而入仕后的东坡又往往率真地固执地“犯病”(指上书皇帝批评指责新旧党争之弊端。这些纯诚的品气习性无一不反映在东坡崇尚自然、“妙在笔画之外”的法书中。他的超迈和气度,他的天真与灵动已融为一体,表现了传统书法的生命意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