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黄飞雪" />
关仝tong(约907-960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五代后梁画家。一作关同、关穜。生卒年不详。画山水早年师法荆浩,刻意学习,几至废寝忘食。他所画山水颇能表现出关陕一带山川的特点和雄伟气势。北宋米芾说他“工关河之势,峰峦少秀气”。关仝在山水画的立意造境上能超出荆浩的格局,而显露出自己独具的风貌,被称之为关家山水。他的画风朴素,形象鲜明突出,简括动人,被誉为“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
唐宋之交,史称“五代十国”,虽然时局不稳,政权更迭变换,但作为继承文明和审美品格的一种艺术形式,绘画拥有着晋唐以来的浓厚文化积淀,并出现了众星灿耀的大气象。
关仝、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连接唐、宋绘画的重要人物,也是我国绘画发展史上的著名画家,成为后世历代画家学习的楷模。在这段时期,绘画的基本技法、构图程式及绘画理论趋于成熟,产生了不少堪称经典的旷世佳作。董源、巨然曾有师承关系,以细润画风描绘江南景物;荆浩与关仝亦是师承关系,画风雄伟凝重。关仝是荆浩的入室弟子,刻苦用功,深得荆浩的笔墨之法,将其师开创的全景山水以及勾、皴、擦、染、点的山水画技法推向了成熟,力逾其师。后人将关仝的山水画称为“关家山水”,并将他与宋初的李成、范宽并称“山水画三大家”,代表—厂宋代山水画的主流。
关仝作山水,笔简气壮、景广意长,富有生活气息。构图兼顾高远法与平远法,用笔简劲老辣,有粗细、断续之分,石木画法师出毕宏(唐代画家,擅画树石),树木有枝无干,落墨渍染生动,饶有气韵。有人评关仝之画曰:“盖仝之所画,脱略毫楮,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宋无名氏著《宣和画谱》)又有人评其画曰:“其画上突巍峰,下瞰穷谷,卓尔峭拔者,能一笔而成。其竦擢之状,突如涌出,而又峰岩苍翠,林麓土石,加以地理平远,磴道邈绝,桥杓村堡,杳漠能备,故当时推尚之。”
此幅《关山行旅图》是关仝的代表作,绢本浅设色,纵144.4厘米,横56.8厘米。构图上以一条河从左向右斜下而流,将画面分割成“z”字形。河右边是起伏的山峦,以高远法向上画出巨峰,突兀高耸,形如卷云,这是关陇山川的特色;河左岸地势略为平缓,有一座木桥连接两岸,桥上及岸边都有行人,骑驴或者徒步向旅店走来。画面的下方以平远法绘出一家山野旅店,旅客在其或行或坐,休憩饮茶,一妇人烧水,数孩童嬉戏,旅店周围有鸡犬、猪圈,并有一小船停泊河边——真是一派宁静和谐的生活景象!而山间树木,均是空枝无叶或有枝无干,此为“关家山水”的独特画法。其用笔简劲老辣,富有节奏感,所谓“以书入画”也。山石先勾勒后皴擦,用的是“点子皴”或“短条子皴”,笔法缜密,然后用淡墨层层渍染,故显得凝重硬朗.这与董源、巨然画江南山水的圆柔迥然不同。据载,明代书画家王铎在这幅画背边留下题识:“关仝画多淋漓博大,旁若无人,此帧精严,步骤端详……” 工画山水,早年师荆浩,刻意力学,晚年有出蓝之誉。喜作秋山寒林、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渔市山驿,使其见者悠然如在灞桥风雪中,不复有市朝抗尘走俗之状。笔法简劲,气势极壮,石体坚凝,山峰峭拔,杂树丰茂,有枝无干,时称“关家山水”,与荆浩并称“荆关”,与李成、范宽形成五代、北宋间北方山水画三个主要流派,并与荆浩、董源、巨然并称五代、北宋间四大山水画家。
唐末,黄巢起义因遭镇压而失败,藩镇割据的形势更加严重起来。唐朝政权倾覆以后,出现的五代十国分裂是藩镇割据的连继。五代十国是:在黄河流域,以开封为都城(曾一度在洛阳)前后共有五个朝代(梁、唐、晋、汉、周);同它们并存的是分散在长江上下游的十个国家,其中以西蜀、南唐和吴越较重要。此外,北方契丹族建立了辽,党项族在西北建立了西夏。五代十国出现新的政治中心,反映了全国范围内经济中心的东移与南移和新的经济因素的生长,也反映了外族侵入形势的严峻。
关仝,五代后梁山水画家。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画鉴》作“关童”,《五代名画补遗》作“关同”,乃为同一人。主要传世作品有:《关山行旅图》、《山溪待渡图》、《秋山寒林图》、《秋山渔乐图》、《秋山观楼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