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一点意见

(2022-04-22 14:37:55)
分类: 对教育的思考
参与“思政一体化”探索课题,应邀听了一节有关“勾股定理”的数学课,结束后,应约评论,于是有以下一段:

【初中数学】探究勾股定理,触动爱国心弦——“勾股定理”的证明教学

一般认为,高度“抽象化”和“形式化”是数学的特征,在提出“德育渗透”或“思政融入”时,“数学”似乎常作为“例外”来处理。事实上,对于数学等学科而言,“渗透”“融入”应该有其特点,培育“求真求实、敢于探索、永不满足”的精神,更是其应有之义。这里的关键,还是老师如何认识、如何掌握并恰到好处地运用。
这位老师的这节以“勾股定理的证明”课,对此做了有益的尝试。

首先,对于“勾股定理”被发现和被证明,该老师没有从《周髀算经》等中国经典谈起,而是以毕达哥拉斯——古希腊最早给出证明的故事引入,引导学生与毕达哥拉斯一起观察、思考、求证,这有着浓浓“数学味”的“开篇”,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很自然的引进本课的主题,而且,渗透了“求真求实、敢于探索、永不满足”的精神示范和尝试。

其二,对“中国在勾股定理发现和证明”的历史贡献,该老师也没有忽略,而是放在学生初步理解毕达哥拉斯证明方法后,通过描绘“发现勾股定理发展线”的方式呈现,在“顺其自然”的交流中,让学生们从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互动交流史中,进一步体会“求真求实、敢于探索、永不满足”的价值。

其三,该教师注意引进学生身边的“真实问题”(学校体育馆的装修)作为所学知识技能应用于生活的引导,可以窥见:她是希望学生将所学与生活融合,在解决生活中“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养成“求真求实、敢于探索、永不满足”的精神——有点遗憾的是:这一环节匆匆而过,预期效果是否达成存疑。

建议:在“新知讲授”后,若直接引进“学校体育馆的装修”这一“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或者由教师直接出题,抑或给出“现实情境”让学生们相互出题,这样,不仅可以巩固本课所学,也有助于“数学思维”和“求真求实、敢于探索、永不满足”精神的培养。至于“发现勾股定理发展线”不妨作为“拓展”的内容,引导学生课前课后,通过请教其他学科(如:历史、物理、地理等)教师等方式达成,或许留给学生们的印象更深,也有助于“跨学科”的尝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