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宋:现代的拂晓时辰》笔记

(2020-05-16 15:43:37)
分类: 阅读痕迹

《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吴钩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版)。


自序——一个站在近代门槛上的王朝。

作为全书的序,算是比较长的——24页!谈了八个方面的问题——尽管没有小标题。

其一,可以用重新认识宋朝”来命名。作者引用大量国外研究资料,反复强调这么一个意思:一直被国内历史学家贬抑的宋朝,其实在中国历史的地位,远远高于其他朝代。这是因为在宋朝,尽管国运似乎并不像汉唐那么顺,但宋朝出现了一系列革命性的变化,其中涉及经济、政治、法制等等一系列方面所呈现的“近代”特征,都远远超越世界其他国家。所以,“在海外汉学界,‘宋代近世说’显然要比‘晚明资本主义萌芽论’更有说服力,更可能达成共识”。——从这意义上讲,世界资本主义的萌芽,起于宋代,比欧洲早数百年。

其二,可以用衡量近代化的标准梳理”来命名。作者综合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归纳出:“商业化”“市场化”“货币化”“城市化”“工业化”“契约化”“流动化”“平民化”“平等化”“功利化”“福利化”“扩张化”“集权化”“文官化(理性化)”“法治化”等15个方面。——问题在于:这些世界公认的“近代化”的标志,在宋朝是“一齐出现了”。

其三,可以用从经济变迁看宋朝”来命名。作为一个商业繁华的王朝,作者罗列了七个方面的现象,讨论了货币、城市等特点。

其四,可以用从社会变迁看宋朝”来命名。作者从“契约化”逐渐走向“平等化”,以及由此逐渐形成平民社会,以及对教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

其五,可以用“从国家治理看宋朝”来命名。作者从国家的福利体制、“虚君共治”的形成,文官制度、法制化等方面的特点。

其六,可以用宋朝近世说的综合分析”来命名。作者基于以上的讨论,在确立“唐宋变革,中国历史从中世纪转入近代的拂晓时刻”为的立论,指出“文明积累假说”对此的合理解释,并对“中国文明停滞说”、中国近代形成的“冲击—回应说”进行了批评。

其七,可以用“文明的中断及原因”来命名。作者明确指出:元王朝的入侵,带来了草原部落社会的落后的制度和文化。在原统治时期。早就被宋朝废止的“家产制”“家臣制”“诸色户计”“驱口制”“匠籍制”“路引制”“籍没制”“肉刑与酷刑”“人殉制”“海禁”“宵禁”等都回潮了,治理体系也日益“粗鄙化”。

其八,可以用明清的大倒退与近代的重新崛起”来命名。作者梳理了明清两朝,在元代的基础上,继续倒退,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直到近代,一些知识分子受西方影响想,开始思考:“为什么中国近代化如此艰难”?但“他们的思考不是从制度嬗变的角度抽丝剥茧,而是直接将炮口对准了中国的传统文明”,这样的“文化反思”起于五四,一直延续到文革——然而,他们的“美丽新世界”并未建立起来。

作者最后感叹道:“震荡的一百年过去,中国白了少年头。‘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是时候重新评估我们的传统了,是时候重新发现我们的历史了。”——说的真好!

这篇序言,应该说还是比较实在的。他实事求是,引用通常的“标准”对宋朝做了描述,使人们对一直被贬损为“积贫积弱”宋朝,有了“眼睛一亮”的感觉。我们不妨遐想:若宋朝没有被灭掉,世界的近代化,可以提前多少年。但历史没有“假如”。或许,宋朝,也是一个“早熟的文明”,当生产力没有达到相应水平前,“近代”,只能是“拂晓时辰的一缕曙光”。本文读后,联想到《民主的历史》一书对“中国古代没有民主传统”的论断,觉得那本书的作者有点武断了。

第一部分:瓦舍勾栏。主要描述宋代的一般日常生活。作者依托《清明上河图》,引用大量的宋代笔记,全方位的介绍了宋代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部分共125页,分为13个小部分,共介绍了47个主题,涉及到:酒楼茶坊、市场繁荣、青楼歌妓及夜生活、旅游客邸、体育游戏、节假日、婚姻服饰、清洁卫生、美食饮料、住房坐具、家政服务等等,为我们描绘了宋代人们的“幸福生活”的图景。在字里行间,作者经常与当代生活作比较,试图让我们感受到:宋代社会的繁荣和安定,从而呈现出“现代的拂晓时辰”的到来。

第二部分:契约时代。主要描述宋代社会生活。共49个主题,归为12个小部分,127页的篇幅,全方位的为我们描写宋代的人口状况、城市化程度、契约化和流动性、福利政策、婚姻家庭、教育科技发展、乡民自治、对外开放等多方面的情况。与第一部分相比,都涉及到宋代的生活状态,但第一部分可以归之为“日常生活”,更多的聚焦于“锅碗瓢盆”等“开门七件事”,而第二部分可以归之为“社会生活”,更多的聚焦于“家长里短”等人际交往及与此相关的方方面面。两个部分连贯起来,为我们了解宋,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全民皆商。主要描述宋代经济生活。共44个主题,归为11个小部分,125页的篇幅,全方位的描绘了宋代的经济状况——特别是商业和市场发展的情况。在作者的笔下,我们看到了具有宋代特色的“市场经济”在各个主要领域的表现,以及与之相应的基本法律制度、运行规则,我们也看到了随着与之千里带有明显差异的“重商”导向的活力、富庶。从中不难看出:在那个时代,中国比世界所有国家都更早的走进“近代化”和“现代化”——如果“市场经济”是现代或近代社会重要标志的话。与其他书籍对比着读,更能体会到:宋朝,确实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值得研究的朝代。


第四部分:共治天下。主要描述宋代政治和法治生活。共47个主题,归为12个小部分,140页的篇幅,全方位的描绘了宋代的法治和政治状况。从标题看,涉及皇权、朋党及制约机制、地方政权的构成和运作、军事国防、法律与司法实践等诸方面。作者在叙述这方面的故事时,处处流露出“顶礼膜拜”的感觉,读后,总觉得800多年前的宋代的政治、司法等等,几乎与现代的相应领域比较,除了“皇帝”不存在了,其他几乎没有什么两样,而且做的更好——这个“更好”,不仅是中国,甚至于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作者这样的写,反而零我有点疑惑:如果真是如此“先进”,那么,又如何解释“包公戏”“水浒故事”中种种黑暗政治、司法不公乃至于“逼上梁山”的现象发生?为什么老百姓都期盼“包青天”呢?我总觉得,这似乎不应也不能简单地说这是“艺术虚构”了之——必定有其真实的事件作为底本的。当然,这并不是要否定在这个领域,中国800年前所达到的顶峰——这确实是引领世界潮流的,而且,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发达的商品经济必然会要求与之相应的政治司法制度,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过犹不及”,如此的讲述,反而使人感到不安。

 

全书读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800多年前矗立于世界东方的的先进、发达国家的图卷。说实话,过去讲历史,往往给宋代戴上一顶“积贫积弱”的帽子,而且事实上,在随后的对外战争中也是一败再败、一蹶不振——无论如何,既不像汉唐那样辉煌,也不如明清的“强大”。然而,本书给我们的印象,截然不同!在那个年代,美洲还在沉睡、欧洲依旧黑暗,只有东亚的宋朝鹤立鸡群——这确实有点颠覆性!从作者的讲述中,不难体会到:这里的“贫”“弱”的主体是朝廷而不是民间。由于一系列的“新政”,对民间的经济活动以强刺激,藏富于民,应该不是随便说的。由此,“集中力量”不易,“办大事”自然无着落。读完全书,有一个恒强烈的印象:宋代的经济发达,究竟建筑在什么基础上的呢?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应该是建筑在新的生产力的基础上——就像后来“工业革命”奠定了英国欧洲发展一样。可是,即使本书如此推崇宋代的社会,但读者依旧很难判断宋代的繁荣和发展,又是建筑在怎样的产业基础上的?——不过不管怎么样,宋代值得研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