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基础教育治理体系构建》(实践篇)札记

(2019-09-10 15:32:29)
分类: 阅读痕迹

以下六章,作者归之为“实践篇”,以示与前五章构成的“理论篇”的区别。


第六章,区域教育治理案例:上海教育综合改革。这一章所介绍的是“上海”这个省级单位的“教育治理”的案例。全章包括“现实背景”“利益关系”“政府作用”三个部分展开。值得关注的内容为:p118引述的吴康宁“教育改革成功的三个基本条件”(促进学生发展:参与者合理的利益回报;民主化的推进方式)。龙宝新“教育改革三条基本路径的阐述”(教育自生逻辑、外力强制变迁、教育理论的渗透)。P119:在教育治理过程中,当教育主体之间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如何使公共利益最大化,达到教育善治,这里需要的“帕累托最优”的理论来加以考虑。P120“家长及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中,提及“受教育的法定权利”、“更自由的教育选择权”以及“教育知情权”。最后一节将政府的“元治理”归纳为“依法治理”“宏观规划”“投入机制”“教育督导”“过程监管”“推进优质均衡”等六个方面。【这一章的内容,相对宏观,要注意的一些具体的论述的参考价值。


第七章,区域教育治理案例:浦东新区教育治理创新。这一章侧重介绍浦东以“管办评分离”为核心的案例。氛围“难题剖析”“主要经验”和“治理体系”——三节分别对应“缘起”“实验”“展望”。

关于“缘起”,作者梳理了这一提法从1985年到2010年发展的轨迹,在这个基础上,扣住“分”与“合”的线索,对“管”(负责、管理)、“办”(举办、办学)、“评”(评审、评价)的内涵做了界定之后,特别讨论了“推进教育治理多元主体共治”存在的困难:“对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关注不够”“治理主体单中心倾向普遍存在”“多元主体的职能界定有待清晰”“多元主体间的共治联动尚不成熟”等问题。

关于“经验”,作者分三个阶段梳理了推进过程后,归纳了四条经验:“以‘保障教育基本需求合多元需求’为价值选择”;“以‘教育治理多元主体的有效参与’为目标取向”;“以‘职能分离与职能联动有机统一’为治理方式”;“以‘积极培育和发展教育中介组织’为主要特征”。(这里的内容基本出自2009年出版的那本专著)。

关于“体系”,作者归纳为三个方面:

其一,谁来治——治理主体的类型和职责。包括五个方面:1、“承担监管责任、统筹管理教育”的“管理员”:政府;2、“保障教育质量,提高自主管理绩效”的“运动员”:学校;3、“承担监督责任,提供智力支持”的“裁判员”:社会;4、“发挥辅助作用,提供可供选择的教育资源”的“服务员”:市场;5、“行驶正当权利,努力推动教育发展”的“促进者”:公民。

其二,治什么——多元主体分离自治的推进重点。也包括五个方面:“政府要回归行政管理本位,给其他主体让出空间”;“学校要完善内部治理,提升自主办学水平”;“社会要发展教育中介组织,增强评价的专业性”;“市场要发挥资源配置的优势,强化制度设计”;“公民应提升参与意识,完善家校合作协商制度”。

其三,怎么治——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推进策略。作者给出了三条:“推进多元主体的目标融合”;“推进多元主体的职责融合”;“完善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保障制度”。

这一章的内容,可谓“亲身经历”,甚至还以多种身份和形式参与过研究和实施。作为一个熟悉“底细”的读者,我更看好的是第一节中“存在困难”的分析,以及最后一节为进一步发展“管办评”提出的设想。事实上,“管办评”这一创始于浦东督“教育治理模式”,正在被浦东新一代“教育人”“放弃”——所以,重新认识和出发,很有必要。


第八章,区域教育治理案例:城乡一体的金山模式。金山,是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地区,它的“教育治理”肯定与此有关。本章从“现实背景”“主要目标”“关键路径”“实践经验”四个方面展开。比较值得关注的是“关键路径”(以德育为“人的城镇化”的关键;推进学区化集团化;推进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推动区域城乡村特色教育)的介绍。


第九章,教育治理实践案例——学区化办学。本章讨论“学区化办学”——近五年来一直在推进的工作。

学区化办学的背景缘起,作者归纳为“社会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诉求”;“理论基础——治理理论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实践基础——相关改革措施的兴起”。

“学区化办学点概念界定”,包括“概念”“类型”“组建原则”和“功能规定”。1、关于“概念”,作者对界定是:“学区化办学中的学区,是由一定地域范围内相距较近且各自独立的中小学校通过协议组建的教育协作组织。其本质是一种校际联盟,各校间存在相互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作者从“教育管理”“地理区域”“资源配置”“教师发展”等角度做了分析。2、关于“类型”,一般分为“同学段/异学段”,也有按照不同的标准分为“外力推动型/内生驱动型”、“单中心/多中心”、“松散型/紧凑型”等。3、关于“组建原则”,主要考虑三个方面:“按地理位置相对集中(一般不超过2公里为佳)”、“学区内资源结构合理”、“学区规模适度(一般以3-10所为宜)”。4、关于“学区化办学”的功能规定:作者对“学区化办学”的界定是“以学区为单位,以资源共享为核心内容,以实现各校高位均衡发展为目标,对各学段学校进行统筹管理,促进资源在学区内有序共享,并吸纳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新型办学形式。学区化办学不仅包含了教育管理,还包括资源整合、教研培训、人事调整、家校互动、社会参与、监督评价等多方面的内容,体现为一种教育治理的方式。”

“学区化办学的实践——以上海市为例”,主要介绍了上海市从2014年开始,分“三步走”推进的大致情况。包括整体设计(六大要点)、主要内容(四个方面)、两个案例(徐汇华理学区、金山朱泾小学学区)。

“学区化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归纳了五点问题、提出了五个建议。关于“存在问题”,主要有:“学区职能模糊,缺乏自主权”;“学区内生动力不足,资源共享实效有待提高”;“成员校发展存在同质化倾向”;“校际文化冲突”;“缺少专门性的评价体系”。关于“对策建议”,作者归纳为“尊重各校意愿,科学合理布局”;“完善规章制度,保障管理运行”;“倡导平等协作,促进民主协商”;“强调学区品牌,形成集聚效应”;“建立评价体系,把握学区成效”。

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我曾亲历亲为的领域——可以说,比那个“管办评”介入的更深。本书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尽管还是有点不足,但这却是我介入“学区化办学”这项工作五年来,读过的相对比较系统的讨论。特别是对“存在问题”的梳理——可以说确实是抓住了目前我所知道的“学区化办学”单位的困惑。作者提的建议也不错——如果能够“落地”,我相信这件事会成为“教育治理”的一个亮点。但在我看来,作者对形成这些问题的根源的认识还是不足的,所以,建议能否落地,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第十章,教育治理实践案例——教师轮岗“轮岗”即“流动”,或者说属于“柔性流动”,这也是上海推出多年的一项措施。作者分为“缘起与背景”“方案和过程”“成效、问题与建议”三个部分展开。

“缘起和背景”,作者谈得很“宏观”,如:“组织和个人发展需要”“社会问题导向”“政策实践推动”;“国际背景”“国内背景”等等——还有点“虚”。

“方案和过程”,作者介绍了以“建立资源支持”“强化信息调控”“创新机制保障”等内容为主的“总体方案”。大致以“1996-2008”“2008-2012”“2012-至今”三个阶段的过程为线索,介绍“层次日趋丰富”“范畴由城郊向区域内部推进”“柔性轮岗为主”的推进情况。

成效、问题和建议方面,关于“成效”,归结为“城乡师资差距减小”“辐射作用彰显”“平台有效推广”。关于“问题”作者采取“访谈笔录”的形式,分别对“政府层面(摊指标忽视教师个体能动性、外因驱动难以激发教师主动参与、距离不合理造成时间交通成本过高)”;“学校层面(动员方式忽视教师需求、资质差异引发工作担忧)”;“个人层面(政策认识不足、自身条件不许、职业状态不合)”三方面做了梳理。关于“建议”,同样从这几个方面展开,提炼八条建议。

按照这里划分的阶段,在第一、二阶段,我也曾深度介入过此项工作。这里提到的问题,当年就已经“初见端倪”,但并未引起重视。从我的观察,此项工作,“三个阶段”可以用“一段不如一段”来描述。到后来,这项举措,成了一个“烫手山芋”或者说是“鸡肋”,无论是“政府”“个人”还是“学校”(含支援和受援双方)都不满意——只是“为了维持而维持”。根据我的经验,作者这里提到的问题都不错,但还有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轮岗教师到对方学校后的应为和能为是什么”——本书未能触及这一条,是十分遗憾的。


第十一章,教育治理实践案例——流动儿童教育融入。涉及学生问题,作为本书的最后一章。作者的文章做在“教育融入”上,也是从“背景缘起”“概念界定”“现状与特征”“治理策略”四个方面展开。

关于背景缘起”,这其实是一个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而日益凸显的问题。作者认为,“融入教育”面临“诸多体制障碍”,同时也缺少“系统设计”。

关于概念界定”,主要有:1、“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对应,指615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的、非流入地户口的农名工子女。”2、“教育融入”=“流动人口子女与城市学生同等条件进入城市公立学校后,能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被学校教师和城市学生,最终对城市公立学校有较强的归属感和城市学生的身份认同。”

关于“现状与特征”,作者依托一项涉及近2500份样本的问卷调查,从“学业融入、心理融入、文化融入、交互融入”四个视角,对之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流动儿童融入”“总体处于中等及偏下水平”的结论,并且从多维度进行了数据分析。

关于治理策略”,作者提出了“建设包容发展的制度环境”(户籍改革、创新流入与流出地的合作机制、完善救助体系);“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构建“信任-协商”的参与机制、扩展开放、宽松的社会空间、提升社会组织的资质与能力);“推动学校教育多元融合”(树立多元融合理念、提供心理支持校园氛围、优化家校合作机制、培养流动儿童的自主性);“营造民主式的家庭环境”(健康的家庭教育观、营造民主型家庭教养环境、树立以身作则的家长榜样)。

这历来是一个“热点”问题。但是,由于来自家长、学校等各方面的不同立场,也是近年来很难达成一致的“难题”。本书的“问题”不能说“找的不准”,开出的“药方”也不无道理,但是,如何“落地”?还是没有给出好办法。

 

读完“实践篇”,同时也读完了全书。实话实说,无论是内容还是行文,“实践篇”似乎都高于“理论篇”——由此可见,关于“基础教育治理体系”这个命题,“实践”已经走在了“理论”的前面。这种现象,应该属于正常。问题在于:我们现在,我们现在似乎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关于“治理”问题的话语体系——可以用来对“治理”进行“有效描述、梳理、解释并推断”的“话语体系”。这里是不是有一个“西方话语”过于强势的问题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