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过剩时代的学习》札记(上)

(2018-09-06 08:31:52)
分类: 阅读痕迹

《过剩时代的学习》

方柏林著,华东师大出版社2018年2月版):

 

序言:“过剩时代的学习”

这是作者的一次演讲,在此“代序”。讲了三个问题:“我们面临的过剩时代”;“选择自己的学习未来”;“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比较深刻印象的有两点:

其一,是他的这段话:

“有一句话,当你唯一的工具是钉锤的时候,你会把所有的问题都看成钉子。有时候大家会发现,有些问题其实不是钉子,是螺丝钉,钉锤解决不了。那怎么办呢?用螺丝刀。你把钉锤全部换成螺丝刀,是不是问题就解决了?用一种体系完全替代另外一种体系,就是把钉锤全部换成螺丝刀的思维。”

作者这段话,是针对有观点认为:中国教育问题重重,都是大环境造成的,只要改变大环境,就一切都可解决了。很明显,作者是在讽刺这一思维方式。其实,世界是多元的、问题是多样的,真正要做的,一方面是“打造工具”,一方面是“明晰问题”,更重要的是学习将两者链接起来的桥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其二,是作者“如何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提出的七条建议:

“提高学习效率”“切分学习内容”“不能忽视知识”“多一些项目学习”“学一点思维技能”“学一点横向管理”“学一点研究方法”。

这七个方法中比较有意思的是“项目式学习”和“思维技能”。前者,让我感觉“项目式学习”与“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同表述。后者,则强调的是“审辩式思维”(也称:批判式思维)的要点在于从“前提、假设、背景”的分析中去判断、检验并解决问题。

第一章:“大脑电脑轮换使用”

“引言”中作者提到:“在解决‘怎么学’之前,学习者(尤其是年轻的学习者)更为困惑的问题是:学什么?值不值得学?”

作者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两种倾向:

其一是“干货综合症”,特别是当处于“文化不自信”背景下,总觉得别人家的东西都好,于是“找干货”“藏干货”,但不消化,只是为了“囤积居奇”,同时又生怕自己“错过机遇”。

其二是在建造“知识大厦”时,盲目提出“走出”甚至炸毁“地下室”,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本来倡导的“目标多样化”被误解为只要“高端技能”而拒斥“低端技能”,试图造出“空中楼阁”。

作者全章基本针对着这两种倾向展开。七个小节的标题大致能看出作者的基本观点:“治一治干货饥饿症”;“走出布鲁姆的地下室”;“知识又无高低贵贱”;“大脑电脑轮换用”;“善用电子绩效支持”;“数字空间的‘断舍离’”;“用设计思维摆放知识”。

全章还应该注意的有:

——关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了解:作者告诉我们:布鲁姆1956年最初提出六个目标都是名词,到九十年代,他的学生克拉斯沃尔做了更新,全部改用动名词,并给出了“动作行为表”。——这一点,一直没有引起注意,因为在中文,两者区别不大。

——根据布鲁姆意思,不同类型的“知识”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应用”“分析”“综合”“评估”等未必高大上,“识记”“理解”也未必是穷挫丑。道理不复杂:“分析能力必须附着于学科常识,抽象的普遍的思维能力并不存在”。作者指出:中美教育在这个问题上都走了极端:中国把重点放在了“低端”,而未能适时的提升;美国则片面强调“高端”也出现许多弊病。

——“大脑电脑轮换用”与“EPSS绩效思维”,就是让大家想清楚:“有哪些东西需要并值得学”“有哪些东西不需要去学”。作者引进“绩效问题”指出,要特别注意“态度”“能力”“环境”三个方面的问题。作者介绍了“EPSS绩效思维”的理论。EPSS亦称“电子绩效支持系统”是美国学者葛瑞1990年提出的,其定义为:将培训“植入”日常的工作当中,利用“一个整合的电子环境,让所有的员工能够轻易得到适时的、个人化的全套支持服务,以保证员工在尽可能少依赖外界帮助的情况下,达成自己的工作绩效。”——其实就是现在的网络学习或者说在线学习罢了。

——在数字环境下的“断舍离”。作者告我们:由于“无限空间”“珍藏记忆”“潜在用途”“搜索引擎”等“迷思”的误导,人们对电脑往往是杂乱无章。做这个出的建议是:“定期大扫除”、“管理文件版本”、“使用云空间”“建立备份系统”“就近处理”“随手处理”“学会放弃”“多生活少记录”。作者还提出:要用“设计思维”来处理知识,基本的要领是:名实一致、使用限制、自然对应、及时反馈。

本章直接回应“过剩时代的学习”中的问题,很值得关注。

第二章:“训练学霸思维”

“引言”中作者提到:与其他领域不同,“学习”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只要训练得当,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霸会俯拾皆是”。本章的要点,作者归纳为“如何训练开放性思维?”“心理学界常说的‘成长心态’到底是什么?”“教育者和家长怎样通过科学的赏识,训练成长思维?”“如何走出习得性无助的学渣思维?”“如何进入我们学习的‘流畅境界’?”——整章用七个小节对上述问题做了回答,大致可以分为三大块:

其一,“训练开放性思维”“训练成长心态”两节,从正面阐述了“学霸思维”的内涵:打破“封闭性思维”,训练并养成“成长心态”。“封闭性思维”的特征是:“坚持自己先前接触到的一些观念,把脑子封闭起来,甚至把自己圈子也封闭起来”,打破的方法,作者建议可以从“回音”(对自己的想法用“新鲜人”的方式审视)、“抬杠”(注意与有不同想法的人讨论)、“实践”(带着问题在实践中学习)。所谓“成长心态”即避免进入“舒适区”,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始终保持“努力”的心态,作者建议的方式有:“认清自己的现实”“赏识应与负荷相称”“浮夸不如不夸”“赏识要赏识到点子上”。

其二,“走出习得性无助”一节,则是从负面视角展开讨论。作者指出“‘习得性无助’几乎就是学习病中的艾滋病,它系统地摧毁了学习者对于学习毛病的免疫力,而且还有传染性”。作者提出的建议是:“用自主学习对抗习得性无助”。作者强调,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的共同特点是“结构更为松散,学习活动的主导者是学习者自己,而不是一个或一群指导老师,也没有一个具体点课程目录”,其本质就在于“优化利用学习资源”。对此,作者给出的建议有:“在做事中积极学习”(通过“基于项目”“基于问题”,让你在具体完成某一项任务时,“倒逼”利用各种资源去学习);“研究思维和学习策略”(运用“头脑风暴”“鱼翅图”等工具,掌握有效学习的工具);“摆脱老师依赖症”(从“找老师”转向“找圈子”);“把环境变成学习机会”(充分利用各种机会)。

其三,“找到学习佳境”“寻找最优发展区”“寻找流畅境界”“培育好奇心”四节,应该是从正面“培育学霸思维”的路径和做法。这里“学习佳境”源自彭端淑的《为学》和凯乐的“激励人心的学习必须具备四大特征”(注意力、关联度、信心、满足感)的理论。“最优发展区”则源自皮亚杰、维果斯基的理论。“流畅境界”是基于希斯赞特米哈伊根据“人的技能和任务的挑战性”理论,而提出的“过劲学习”的标准和建议。“好奇心”部分,作者侧重讨论了“宽松环境”在“培育”中的作用和意义问题。

如果说前一章,从“学什么”“怎么学”的视角回应“过剩时代的学习”这一命题的话,那么本章则侧重于从“如何想”“如何促进”的视角,回应“过剩时代的学习”这一命题。不过,本章的内容,并不局限“过剩时代”,有些做法想法,在过去,也是有用有效的,只不过是在“过剩时代”,有了新的用途而已。

第三章:“管理学习情绪”

本章的题记引用了叶芝的诗:“教育不是装满篮子,而是点燃火焰”,这句被广泛引用的诗句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而在于“怎么点燃”。本书作者从“学习情绪”的研究入手,值得期待。本章“引言”中作者以“皮格马利翁效应”作为引子,指出这里的核心和关键在于:积极的心理暗示——它“能成为‘自我实现’预言,改变人的思维,继而改变行动和结果”——全章,就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的。

“约上自己谈一谈”一节,作者介绍了伯恩斯总结的十种“负面思维习惯”:“极端思维”“过度概括”“思维过滤”“积极打折”“消极翻腾”“主观臆断”“歪嘴算命”“情绪思维”“错贴标签”“自我投射”。指出,所谓“约自己谈一谈”就是要形成自我对话,尽力避免这十种“负面的思维习惯”,这是前提和基础。

“克服负面的对话”一节,则是在上一节的基础上,用列表的方式,罗列了10种中国家长与学生交流时常说的“负能量话语”,并对“为什么有害”“正能量的说法”做了比较分析。

“管理我们的情绪”一节,作者提出了提高成人和学生“管理情绪”的做法,大致有:其一,“丰富情感词汇”——无论是大人孩子,由于词汇不足往往是误判情绪的原因;其二,要通过表扬或批评的方式,利用阅读等机会,教学习者特别是儿童“识别人类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并学习如何有效的应对,从而提升“情商”。

“训练心理纪律”一节,则是从“自我控制”角度展开。作者介绍了班杜拉归纳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四大要素:“蓄意”“前瞻”“自适”“自省”,进一步增加“自持力”的要素。在这个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形成强悍思维”“识别标志性优势”“建设强有力关系”的建议。

“管理学习压力”一节,侧重于如何认识和应对“压力”的视角讨论。作者在简要介绍了“应对压力模型”的基础上引进“提升自我领导力”的概念,提出“建设性的想象”“追溯压力源”“认清压力场景采取应对策略”等建议。

“培育坚毅”一节,则是从意志力的视角对所论话题的讨论。所谓“坚毅”主要包括“耐力、勇气、在困难面前不放弃、在痛苦时不屈服等特质”,也包括“勤奋、坚持、意志、耐力、决心等”。本节作者讨论了关于“坚毅”的方方面面,并以“坚毅能够训练出来”作为本节的压轴,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美国的正能量教育”一节,以《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知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为线索,介绍了美国学校开展“正能量教育”,教会学生“管理学习情绪”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严格地说,这一章所讨论的话题,即使在“传统学习时代”也是同样的需要解决好的问题——而且,当“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外在”时或许更为重要。但在“过剩时代”,这些要求与“短缺时代”相比,差异在何方?又应该如何“管理”》——对此,作者似乎有点“语焉不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