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读后
(2018-04-28 08:47:38)分类: 阅读痕迹 |
《幼儿园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朱家雄著,华东师大出版社2017.6第5次印刷)
全书分为五章,大致可以看成两大部分:前三章谈理论,后两章谈样板。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基本上属于“一般课程论”的照搬。值得关注的是:作者对“幼儿园课程”必须注意“教育对象的发展”和“游戏活动”的考虑。作者告诉我们:幼儿园课程要注意同时考虑“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并“实现游戏与教学的优化结合”。
第二章“幼儿园课程的基础”,也以照搬为主,分别讨论了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生态环境、社会变迁、社区等六个方面的基础理论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有点启发。不过对一名幼儿园教师能否理解持怀疑态度。
第三章“幼儿园课程的编制”,作者从人们常说的“目标”“过程”“实践”三种“编制模式”谈起,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展开了讨论,总体印象依旧是“照搬”多,似乎有一种“硬套”的感觉。
第四章“现代西方早期教育课程及其发展趋势”,在介绍了“早期教育方案、课程模式和课程框架”之后,按“内发”(5种)、“外铄”(3种)、“多种解释”(1种)的分类,介绍了西方的情况和发展趋势。
第五章“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和沿革”,从历史角度,分为“20世纪20-30年代”、“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个阶段非常简单的梳理。从代表方案角度,介绍了陈鹤琴的“五指活动课程”和张雪门的“行为课程”。在这个基础上,以“教育质量VS教育公平”“价值无涉VS价值有涉”“宏大理论VS地域性知识”“学术研究VS实践研究”四个方面进行了“反思”,并对发展趋势作了介绍。
【典型的“学院派”的专著,不能说对幼儿园的课程建设没有帮助,但至少要让幼儿园的老师们能理解和接受并转化为行动,还是需要架设一座桥梁的。问题在于:幼儿园课程的特征究竟是什么,这是大家一直感到困惑的,但本书似乎并没有解除人们的疑惑。作者提出了“两极连续体基础上选取点”的思路,强调要“实现游戏与教学的优化结合”等想法,是很有意义的,但由于对“幼儿园课程”的本质特征,或者说与“中小学的课程”究竟有什么不一样,语焉不详,没有一个比较明确说法,所以依旧是云里雾里。作者已经注意到“关注教育对象——幼儿——的发展”,也已经意识到“游戏”的独特作用,但似乎未能再进一步。其实,幼儿园的教育的独特性在于“改良的形式训练”。主要目的,不在于懂多少知识,而是在于通过游戏,在模仿、尝试的过程中养成兴趣,学到东西——围绕这一主线,幼儿园课程的特征就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