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个维度的教育——学习者迈向成功的必备素养》笔记

(2017-10-05 14:52:19)
分类: 阅读痕迹

四个维度的教育——学习者迈向成功的必备素养

【查尔斯 菲德尔等,华东师大出版社2017-03

第一章“为转型世界重构教育”。作者从“资源之缺”“世界易变”“变化之快”“技术突破”等几方面言简意赅地为我们描述了未来世界的轮廓。

第二章21世纪的教育目标”。作者借用马斯洛“人之需要金字塔”的模式,讨论了人类社会也存在着的类似的“金字塔”——无论是“社会目标”“教育目标”——模式。在这个基础上,作者指出21世纪课程的关键特征”是两个:其一,“适应性”,即主动适应“世界变化”的需要而不是其相反的“僵化”;其二,“平衡性”,既要摆脱“哪个更好”的“二分法”思维模式,综合平衡不同的、似乎处于两极目标。根据这一认识,作者对现有的“教育目标框架”进行了批评,指出“既然我们知悉了儿童的学习方法,了解了个体和社会取得成功和健康发展的要素,那么,学生应该学习什么内容?我们应该向儿童提供什么课程?”作者介绍了他所在“课程重构中心”的做法:综合、分析、组织,充分考虑“标准”“评价”“课程”“专业发展”以及“大学的要求”等方面。作者指出“人们传统上认为,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知识。在现代社会,社会进步使得知识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的课程‘餐盘’已经盛不下了。……我们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寻觅智慧的启迪。主导世界的将是那些综合者,他们在正确的时候组合正确的信息,批判地思考它,理智地做出决策。”据此,作者根据“超越知识——21世纪的素养框架”的思路,用一个“圆形图”表达了他的“四个维度”的观点:其一,“知识”=“我们所知道和理解的,包括‘跨学科’‘传统’‘现代’‘专题’”;其二,“技能”=“应用我们所知道的。包括‘创造性’‘批判性思维’‘交流’‘合作’”;其三,“性格”=“言谈举止和为人处世的方式,包括‘心知觉知’‘好奇’‘勇气’‘顺应力’‘道德标准’‘领导力’”;其四,“元学习”=“反思和适应,包括元认知发展的心态”。这个图似乎可以视作全书的“纲”,因为随后的四节,就是围绕着这里提到思路展开的。

第三章,“知识的维度”。如题,作者从“知识”从传统到现代的变化谈起,作者指出“传统的教育体制也倾向于鼓励(可测量的)知识数量,而不是强调理解的深度和运用知识的素养(技能、性格和元学习)”,“学生对要学习的大量内容经常感到不知所措”,因此“学习目标应该重构。它的重心不再涉及某个特定科目或主题的所有内容,而是让学生以有意义的方式理解核心内容,提升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由此,作者提出了学科知识的“三个方面的价值”:“实践性”(例如事实、概念和过程)、“认知性”(例如批判性思维)、“情感性”(例如美)。作者以列举分析的方法,介绍了“跨学科知识”的课程,如“人类寿命的的延长”、“相互关联的人、组织和星球”、“智能机器人和系统的诞生”、“大数据和新媒体”、“环境压力和要求”、“放大的人”等。同时提出了他们认为的“专题”,分别是“全球素养”、“信息素养”“系统思维”“环境素养”等。在本章结尾,作者给出了他们研究成果。

第四章,“技能维度”。作者从“知识和技能不可分离”的角度,指出“技能意味着如何应用我们的所知”,作者分别从“创造力”“批判性思维”“互动”“合作”等方面展开分析和讨论,结论是“知识和技能子啊良性循环中共同发展”。

第五章,“性格维度”。这个维度,本来似乎并不重视,但随着时代的变更,越来越显出其重要性。作者告诉我们“建立终身学习的基础”“支持家庭、社区和工作场所的成功的人际关系”“发展可持续参与全球事务的个人价值和美德”是常常被人提起的“性格教育”的三大目标。作者进一步讨论了即与貂蝉、文献检索后归纳出来的“六个基本的品质”,它们是:“心智觉知=当下有意识地、不加评价地观察时时刻刻产生的全部体验时涌现出来的一种意识;“好奇心=对有违期望(抑或有违感知或概念冲突)的一种回应;“勇气=尽管害怕和感到不确定,尽管在危险情况下,尽管感到脆弱,但依旧采取行动;“顺应力=克服困难阻力的一种能力或者一系列品质;“道德标准=可教授的性格品质;“领导力=在关系和伦理过程中形成积极共变的团体所需要的能力。

第六章,“元学习维度”。主要包括“元认知——对学习目标、策略和结果的反思”和“内化发展状态”等两个方面,在这个基础上,作者进一步讨论了“重要性”。

第七章,“简述如何实施四个维度的教育”。作者谈论了两点:“课程和教学方法之间的反馈回路”和“与技术交互”,倒也言简意赅,点到要害。

还没看正文,就看到一大串的赞美词,有来自国际组织的,也有来自学术机构、公司、基金会和非政府组织的,人们往往容易被这些赞美词所作用左右。不过,读完全书,觉得虽不像这些“赞美词”说的那么好,但也确实有点值得注意的东西。全书一共八章,前两章,从标题看,很明显,是对本书的写作背景的分析。两章几乎占了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可见作者之重视——也确实,不把这些背景讲清楚,以下的讨论就有可能成为“无的放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