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的30种新探索》读后
(2017-07-12 16:00:49)分类: 阅读痕迹 |
《教育评价的30种新探索》
张肇丰、徐士强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2版
前言,“积极参与教育评价新探索”(顾志跃)。我国的中小学评价“经历了从记分册到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手册的变革后,正面临着一场全面更新的转型。”“学生综合素质手册”是一场革命,但它的局限性是“以某一学段的结果性评价为主,缺少经常性记录”,因此凭印象少证据、重结果不关注背景和过程、重个人学习诊断等依旧存在。“新的评价要求我们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条件、资源、投入、内容、过程、管理、支持、结果等方面,依靠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各种信息数据的采集于分析技术的开发和创新,并尽可能用直观简明的形式予以表达,使教育评价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实现质的飞跃。”具体表现为:“评价时机的拓展……能积极介入教学的全过程”;“评价内容的探索和相工具的开发”;“简明清晰的评价结果表述”等三个方面。全书分为七章,实际上是七类不同的“评价工具和方式”的介绍。
第一章,“理论应用学方法”,主要介绍对一些成熟理论的实际应用,具体介绍了:“描绘学生综合素质的雷达图”、“品社课巧用关键词句反馈法”、“化学拓展课的SOLO(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分类评价法”(“前结构层次”、“单点结构层次”“多点结构层次”“关联结构层次”“拓展抽象结构层次”)、“灰色关联分析挖掘成绩数据”、“比例系数法改进体育成绩评价”。
第二章,“质量检测订指标”,主要介绍对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质量评价”问题,具体介绍了:“区域教育质量检测的9个案例(黄浦区:绿色指标完善指标体系(3)、“学业水平数据转化为改进教学依据”(4)、增值评价助推教育公平(2))”、“绿色指标揭示效果与负担(徐汇)”、“背景问卷的教学诊断功能开发(松江)”、“零缺陷理念引领评价机制改革(闵行平南小学:一个也不能少、不能放)”。
第三章,“以学定教谈起点”,顾名思义,讨论的是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判断,可以按时段进一步分为课前、课中、课后,具体介绍了:“多维度的课前学情评价(浙江衢州:文本对照找基点、课前检测定难点、问卷调查为情感激励找依据)”、“基于学情的课例探究(浦东施澜:知识、认知与情感起点三视角,指向‘促学’的过程,课堂观察、作业分析、考试的结果三视角,形成“学-教-考”的循环)”、“八位教师对四堂课的学情研判(浙江温州:学前概念、思维发展、探究愿望)”、“师幼言语互动的现场观察技术(浦东吕萍)”。
第四章,“看结果更看过程”,主要尝试在过程中观察和评价的方法。具体介绍:“美术课程的档案袋评价(同济一中)”、“笔记整理提升学习能力(浙江绍兴:任务引领、对话共修、交互激励、拓展评价)”、“数学拍卖会展现过程评价(浙江台州)”、“受欢迎的科学绘图记录作业(浙江杭州)”、“三种小组评价模式的实践比较(浙江宁波: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组间均异质、区块内同质区块间异质)”。
第五章,“信息技术助反馈”,借助信息技术的即时评价反馈。具体介绍:“智慧教室环境下的即时评量(浙江宁波)”、“小学课堂即时记录系统开发(闸北)”、“在QQ平台上探索随即评价(浙江宁波)”、“让评价插上QQ的翅膀(崇明)”、“视频切片透视小组合作学习(江苏南京)”、“引导幼儿自主评价的微实录(浙江杭州)”。
第六章,“评价推敲重发展”,介绍带有定性特征的“评语”的做法。具体介绍:“评语是用心催开的花(江苏常州)”、“课堂教学评价用语现状调查(青浦)”、“班主任评语工作十年总结(苏州一中)”。
第七章,“成长有路各不同”,强调的是“个性化评价”的做法,具体介绍:“包子铺掌柜和他的食客们(浙江临海,外语写作)”、“促进差异发展的协约式评价(浙江建德:任务协约、借分协约、缓拍协约)”、“职初教师课堂改进三部曲(金山)”。
【全书浏览式阅读完毕,作为一本介绍“一线人员探索教育评价”的案例资料集,还是很有参考意义的。“评价”不易,“教育评价”因涉及到人,更不易,这些鲜活的尝试,或许还有待于进一步提炼,毕竟,基本上还没有跳出“如来佛的手掌”,期待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