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济南的特色小吃,就想起济南的油旋,盘丝饼,锅贴,甜沫等。每一样地方小吃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这应该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吧。今天我就先说说我们济南的甜沫。
我很小就离开济南,小时候在济南的事情都记不得了。我小学毕业又回到济南,跟着我爷爷奶奶生活。听院里小伙伴说起济南名吃叫甜沫,我想甜沫一定是香甜可口的美食。回家就问我爷爷:什么是甜沫啊。我爷爷就告诉我那是一种小米面熬的粥。我又转身问我奶奶:甜沫好吃吗?我奶奶看我瞪着两只祈盼的小眼睛,蠕动的小嘴好像要流出口水,一幅小馋猫的可伶样子,噗嗤一声笑了,马上答应让我吃到后自己确定好不好吃。第二天一早我奶奶就到我家旁边的新市场买回来一提盆甜沫,还有一捆用纸绳捆绑的包在纸里的油条。
说起这个提盆,就简单介绍一下那时候的情况。机关里的家庭大都是吃食堂,每天一下班,有的就全家人到食堂吃饭,有的就打饭回家。人少的用一个带提手的多层饭盒,下面可以装两到三碗稀饭,上面有三四层小一点的,每层可以装一个菜,再把几层饭盒套进提手里,买上几个馒头或者窝窝头,用自己家做的提干粮的布袋子,一齐提上回家,一顿饭就解决了。我爷爷家人多,就用一个带提手的绿色搪瓷盆,也可以叫桶,上面还有一个盖子。一次买这大半盆稀饭,一家人才够喝的。以前很多家庭用品都是搪瓷的,卫生,环保。也不产生垃圾。看看现在送外卖,或者去饭店买饭的,都是塑料盒,塑料袋。吃个饭产生一堆垃圾。现在虽然食堂大都被饭店逐渐替代,但政府各大机关还是保留下吃食堂这个传统。我知道济南很多机关都有内部食堂,机关食堂的饭菜非常便宜,而且菜,蛋,禽,肉,淡水鱼都是自己自留地的产品,没有农药化肥,非常好吃。机关宿舍很多家庭也喜欢到食堂买饭吃。
话说回来,当我看到奶奶买回来的甜沫,油条,心里那个高兴啊,手脚麻利的赶紧放桌子,摆凳子,拿碗筷。奶奶打开装甜沫的盆盖,一股浓烈的香气扑面而来。我深深的吸了一口。我赶紧帮着把甜沫盛到碗里,坐下来,迫不及待的把甜沫放进嘴里,才知道甜沫原来是咸的。虽然有种被骗的感觉,但甜沫的那种特有的浓香还是让我非常喜欢。我吞下一口,赶紧问奶奶;为什么甜沫是咸的,甜沫为什么不甜。听到我提这个问题,一家人都笑了起来,好像我就是问了一个不该问的问题。奶奶告诉我甜沫就是咸的。我就想不明白甜沫甜沫,为什么会是咸的,这名不副实的里面一定有什么特殊情况。为了搞明白甜沫为什么不是甜的而是咸的,我提问了好几次。后来奶奶给我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以前有一个四合院,住的都是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那一年进了腊月门,外面北风夹着雪花,漫天飞舞,非常寒冷。院里有几位出去拉车的还没有回来,做小买卖的都早早收摊回家围着炉子烤火。院里有一家住着老两口,看着外面的风雪,惦记着还没有收车回家拉人力车的邻居,不时从窗户里观望。看着天渐渐黑了下来,想着还没有回来的邻居,家里也没有其它人,回来连口热水都没有,老太太烧好热水,放在炉子上热着。老头看老太太不停的张望,就问:咱们家还有没有小米面。老太太一听,赶紧找出小米面。老两口准备熬一锅小米面粘粥,让风雪中回来的邻居喝碗热乎热乎。这时另外一家邻居也过来询问怎么还没有回来,别出什么事。一看老太太要煮小米面粘粥,就赶紧说:我家有姜,加上姜末驱寒。这位邻居回家取来姜。他的行动让旁边的邻居看到,也赶紧把自己家里存的豆腐皮拿过来。其它邻居陆续拿出煮好的花生米,黄豆,粉条,胡椒面等。这样你家添点,他家添点。一大锅热气腾腾的咸粥就做好了。拉车的车夫也回来了。老太太赶紧喊收车回来的车夫过来喝粥。车夫喝了一大碗热气腾腾的小米面粥,浑身热乎乎的。听老人家介绍全院每家添的什么,这凝聚着全院浓浓情谊的热粥,更让他感到心里温暖。老太太又让车夫给院里每家送去一大碗,特殊的香气,征服了每个人嘴,温暖了每个人的心。此事传了出去,很多家就开始模仿熬这种咸粥。因为一开始是你添点什么,他添点什么,起了个名字叫:添么。添么经过文人的手笔,慢慢演变成音同,字不同的甜沫。经过不断改进,形成了济南特色名吃--甜沫。
甜沫虽然是咸的,可凝聚着济南人浓浓的人情味,特有的配料香味滋润着每个人的胃,温暖着每一个人心,喝到嘴里是咸的,吞进肚里是却是甜的,这也是为什么添么改成甜沫能被大家接受的原因。
改革开放后,很多家店做起了甜沫文章,争相打出什么“正宗”牌。各种版本的传闻故事也出来了,有的版本说甜沫是某某官人救济灾民,有的版本说是某某大善人救济穷人。我是怎么也无法把某某官人,某某大善人与甜沫联系起来。我还是相信甜沫是来之民间的四合院,来之穷苦人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人情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