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评扬•马特尔的《Life Of Pi》

标签:
书评少年派生活理念哲学读后感 |
分类: 影音书评(原创) |
写这样一篇观感是很困难的,因为它是《Life Of Pi》。
扬•马特尔的原著最令人称道的特色之一,便是作者巧妙地将自己对人性和宇宙的理解借由少年派的成长经历娓娓道来。派的童年是在动物园中度过的,之后在大学中又选修了动物学和宗教学两个专业。扬•马特尔便从这两个角度入手,全面阐释了自己的思想,并为后文的发展作出了铺垫。
敏锐和质朴的天性使派不像其他人那样仅把动物当作愚蠢的玩物,而是将它们当作伙伴那样仔细观察、深入了解。看看这些描写:“雉鸡用傲慢的英国嗓音抱怨茶是凉的,狒狒用美国歹徒带有威胁的平板语调计划抢劫银行后如何逃走”,这不仅仅是富有想像力的比喻,更巧妙地揭示了作者的一种看法:动物身上有着若隐若现的与人类相同的气息。在马特尔看来,人类只是进化高级的动物,我们的所作所为并不比那些所谓的低等动物高明。他借着对动物的描写,赤裸裸地点出了人类诸多行为背后潜藏的本能:“动物之间的很多不友好和好斗的行为都是在群体中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动物在群体中的地位对它如何生活至关重要……在明确知道自己的地位之前,动物的生活一直处于无法忍受的无政府状态”,“在群体中地位低下的动物正是特别、机敏地去了解饲养员的动物。事实证明,它们最忠实于饲养员,最需要他们的陪伴,最不可能反抗他们或者让他们为难。”——这真是对人类群体心理的绝妙注脚。群体心理学创始人、著有《乌合之众》的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曾经说过:“当一群人成为一个群体时,他们便会被本能主宰,表现出与个人完全不同的禀性。”这里提到的本能,类似我们在动物身上看到的那一种。多少年来,科学与理性不停地告诉我们,人类是进化到最顶端的表现形式,我们有着动物所没有的智慧与理性,我们已和它们截然不同。但现在马特尔在墙上写出一行鲜红的字:“你们知道动物园里最危险的动物是什么吗?”并用他的描绘揭开了那块人类用理性编织出的小小遮羞布,让我们看到了帘子之后的那面镜子,和里面映射出的我们那依旧根深蒂固的动物本能。
书中描写到,派在开始那次奇幻漂流之前,做出了同时皈依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信仰是神圣的,它意味着你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一个神圣的主宰,并匍匐在他的脚边献上你的尊严。若同时信仰几个宗教,岂不是意味着有贰心,不虔诚?这已经与信仰的本意大相径庭。可在我看来,派的做法正是他内心理解的“天道”的表现。自古以来,对于上帝的讨论就没有在哲学界和宗教界平息过。上帝究竟是何种形态?是宝相庄严的神佛,还是满脸慈悲的耶稣基督?上帝究竟在何处?是高高在上地端坐云端,还是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亦或,祂根本就不存在?不同的人坚持着不同的观念。但我认为,在派的心中,上帝是一种“天道”,一种令人心灵平静的生活方式,一种世间万物运转的法则。他并没在心中形成清晰而深刻的理论,他只是用自己质朴纯真的心灵,隐隐约约感受到了“天道”的力量。他第一次受到感召,是在印度教的仪式上:“香烟的某种气味,光与影的某种变幻,某种火焰,某种鲜亮的色彩,这个地方某种令人动情的神秘的东西一定在我心中留下了印象”。原来,生活不仅仅是吃饭睡觉,万事万物也不仅仅是单纯的存在与消亡。这个世界一定有它独特的运转方式,发生的一切并不仅仅是一种偶然。面对这样神奇而不可捉摸的规律,人都会不由自主地生成一种崇敬与膜拜的心理。而随着年岁渐长,派渐渐明白,人是世间万物的一分子,同样也受“天道”的支配,要想真正理解“天道”,就必须按它的方式生活。因此,他顺理成章地皈依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前者教会他用“爱”来应对这世上的一切人和事,后者让他以自己的身体力行每日与神接触、对话,获得平静与安宁。派并不明白究竟真正的“天道”是什么,但他用自己的方式不断地试图向祂靠拢。
而他的疑惑,终于在那次“奇幻漂流”中得到了解答。
在这里,必须要提到原著另一项令人称道的特色,那便是以虚写实。故事的前三分之一与后面短短的尾声均是写实,但当中最重要的部分——海难经过,却基本全是虚写。一个孩子和他的母亲在轮船失事后,与一个暴虐的厨师和一个受伤的水手一起在救生艇上等待救援。厨师先杀死了虚弱的水手,吞食他的肉和血,并用残渣钓鱼,一段时间后又因食物不足杀死了他的母亲。最后,这个孩子内心的愤怒与求生的本能终于爆发,杀死了厨师并独自熬过了余下的漂流时间,最终获救。这样一个故事,如果照实写来,可能会极其惊心动魄。作者可以尽情挥洒笔墨,描绘出人性的种种丑恶:贪婪、自私、懦弱、胆小,也可以写出灵魂的愧疚与忏悔,给人以教化和希望。如若扬•马特尔真这样写这本书,那么我想它会成为另一种形式的《鲁滨逊漂流记》。也许它会是一本好书,但绝不会如此打动我心,因为,《Life
Of
Pi》并不着眼于描写罪恶,而是要刻画一条领悟“天道”的路。正如前文所铺垫的那样,他承认人有着动物般的本能,但人更具备理性与灵智,我们带着本能的烙印而生,却可以设法窥得天道,获得灵魂的升华。而这一条“天道”之路,便是理智与本能的斗争之路。
书中的理查德•帕克,便是Pi本能的化身,它生性嗜血,难以驯化,一切以生存为目的,而书中的“我”,则是Pi理性与灵智的体现。“我”一直在设法压抑、控制自己的本能,不愿沦落为像厨师那样生食人肉、痛饮人血的人形畜牲。但残酷的事实(厨师杀死了水手与母亲)却让“我”明白,没有血性支撑的理性,几乎就是懦弱胆小的同义词。如果没有理查德•帕克,“我”只会是一个牺牲品。于是,理查德•帕克吃掉了鬣狗,本能得到了第一回合的胜利。
但当外患解除,内忧便应运而生。没有了虎视眈眈的鬣狗,理查德•帕克便成了“我”的巨大威胁。“我”生性善良,擅用理智安排自己的生活,在一个充满理性与秩序的世界里,“我”可以生活得很好。理查德•帕克喜怒无常,力量难以控制,“我”自然希望能成为主宰,让它成为自己听话的奴仆。这样的生活,似乎才是完美的。但残酷的现实一再摇撼“我”的美梦:在船上给养消耗完之前获救的场景迟迟没有发生,仅余的物资又被一场风浪席卷而空,若不杀生,没有食物的理查德•帕克便会蠢蠢欲动。于是,“我”终于违背了自己的原则,第一次杀死了另一个生物,并在之后为自己越来越麻木的杀戮行为而痛苦。但随着理查德•帕克的饱足,与它和平相处似乎成为了可能。“我”原本以为与它只会保持这样相敬如宾的关系,却在一次荡涤天地的狂风暴雨中发现,原来只有相依相偎,同舟共济方能抵抗这惊天动地的原始力量。在这人力根本无法抗衡的自然面前,唯有同时具备理性智慧与强烈的求生本能,方能逃出生天。第二回合,双方打平。
海藻小岛是一个奇特的所在,它可以满足流浪已久的漂泊者的所有需求:取之不尽的食物、饮之不尽的淡水,人身安全不受威胁的环境。被烈日风浪、鲨鱼猛兽、饥饿干渴折磨了许久的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个天堂般的所在。一开始,“我”与理查德•帕克都忘乎所以,尽情地大吃大喝、恣意休息,我们一时之间都没有想过离开。直到某天,“我”在一颗树上的果实中发现了一副完整的人齿,并发现当夜幕降临后,岛上的淡水便会统统变成强酸并覆盖全岛,人只能栖居树上。“我”终于确定,这里不该是“我”人生旅途的终点。带上理查德•帕克,“我”又重新开始了漂泊与追寻。若没有“我”的理智判断,他们将会在这岛上漫无目标地游荡着,最终无声无息地被吞噬掉,第三回合,“我”获得胜利。
人生究竟该活出怎样的意义?本能与理智,我们该如何依恃,如何取舍?命运,究竟有几分掌握在我们手中?扬•马特尔试图用这个奇幻的故事为我们解答这些问题。在我看来,他想告诉我们的是: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我们不可能完全掌握自己生活的走向。理性与本能是我们对抗命运的两大武器,无论哪一项都不可偏废。不顾理性只遵从本能的人或使自己落入精神上的自我鄙弃与绝望,或逐渐沉沦于安乐的泥沼中最终无法自拔。而只重理性压抑本能的人或沦为明哲保身的懦夫,或在重大的打击面前失去理智,放弃希望。
命运难测,“天道”难觅,期间的艰难险阻,障眼云烟令人左支右绌。扬•马特尔告诉我们:只有带着理查德•帕克的“我”,才能最终战胜太平洋,登上睽违已久的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