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标签:
品味人生宽容情感文化娱乐 |
《品味人生》
联合国把每年的十一月十六日定为国际宽容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国际宽容日的目的是通过宽容,让社会和谐。在理论上,宽容与和谐具有高度亲和性,二者有共同的哲学前提,核心内容,社会背景,制度保障,尽管二者存在差异,但在逻辑理论路上,宽容应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实践也可证明宽容是社会和谐的基石,若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打牢宽容这块基石. 宽容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现实社会中,人和人之间总是会有矛盾、会有利害冲突的,在发生矛盾或利害冲突的时候,应该避免矛盾的升级和恶化。这就要在矛盾或利害冲突发生之后,有一颗宽容之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做好工作。有利于人性,人权得到尊重,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价值。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该以一种宽容的心态来对待曾经对自己不公的人,尤其要宽容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时的历次运动中整过自己或整过自己祖辈、父辈的人;宽容当年曾经整过,小鞋给自己穿的人;宽容曾经想把自己“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的人,毕竟此一时彼一时,社会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谁是谁非,我们要从当时的大环境来考虑问题。我们不是常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吗?当然,整人的人也需要给内疚和忏悔时间,否则,冤冤相报,那和谐社会的建立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春秋时,蔡国的缪侯的妹妹嫁给了齐桓公做夫人。有一次,两人乘船,夫人和他们开玩笑,使劲摇晃船,就因为这点小事,齐桓公把她赶回家而没有休她。缪侯很生气,把妹妹另嫁他人,齐桓公大怒,出兵讨伐蔡国,俘虏了缪侯。本来是夫妻,却因为互不宽容而导致两国兵戎相见,最后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不是太不值得吗?在现实生活中,亲人之间、邻里之间由于缺少宽容而激化矛盾,导致悲剧产生的事实在太多了:“本是同根生”的亲弟兄为了几尺房基地而大打出手,被活活打死的死了,被枪毙的也死了,留下了本来是一家人的一群“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孤儿寡母;一件件血淋淋的教训,让我们更能体会古人说的:“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
所以说宽容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胡适曾解释孔子“六十而耳顺”一语说:““耳顺”含有宽容的意思,即人到了六十岁,听到人家的逆耳之言,也有宽容的涵养,就没有什么是“逆耳”的了。”其实,宽容能做到“低龄化”、“普适化”更为必要。宽容作为一种个人品德固然重要,但它更应该成为一种社会品德、社会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有了这种社会品德、社会机制,才能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人人畅所欲言、心情愉悦,真正具有“免于恐惧的自由”。历史上晚年的李世民在纳谏方面远不及早年宽容,幸亏他活了五十岁便“驾崩”了,倘再活十年、二十年,很难说不是一个暴君。社会机制决定了这一点。一个文明的社会,应当而且必须宽容各种思想、信仰、文化、生活方式,但绝不宽容罪行和罪犯。“宽容是道德义务,因为诚如第斯普兰所说:“宽恕是非常个人化的事”,当应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宽容精神通过伦理道德渠道规范公民思维方式和行为的特点 养成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道德品质 ,为优化社会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所以说宽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图片来自网络)2024、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