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下)
(2023-10-07 09:44:01)
标签:
品味人生宽容情感文化娱乐 |
文化上的宽容性,使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在外部则向世界开放,不断接受异质文化的激发和营养,从而使自身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充分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精神要求我们要自觉地、不断吸纳外来文化,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文明成果,像季羡林先生所说那样既拿来又送去,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把自己的好东西送去,这叫做拿来主义和送去主义的结合。只要有利于文化发展和建设,都要毫不犹豫地拿过来,推进我国的文化建设,培育出精神振奋、品格高尚的民族精神。这是我们今天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宽容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只有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貌。然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问题,学术界也存在诸多争议,尤其是有些论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只取其一而不取其二,忽视了传统文化是一与多的统一,这就难免陷入以偏概全、挂一漏万的境地。常有人说,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于其强大的宽容性,那么这种宽容性究竟是怎么体现的呢?隋唐时期波斯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入,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隋唐时期,随着天下大势由分走向合,大一统王朝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凝聚力,使得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万国来朝的盛世——开元盛世到来,此时也正是中亚的波斯文化全盛时期,借着万国来朝的风潮,波斯文化开始流传到中国。而在面对波斯文化的传播时,中国文化又是以怎样的方式来体现自己强大的宽容性呢?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是以其强大的同化力为前提的。它用这种强大的同化力去影响和改造外来文化,使之具有中国的特色。中国传统文化的宽容性是吸收外来文化的重要心理文化基础,没有这样一个基础,不仅不能消化、吸收外来文化,还有可能被外来文化所同化,从而丧失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但是由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根基深厚并且富于宽容精神,其结果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不断同化外来文化。外来文化的进入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却并没有使中国传统文化丧失其特有的本色。一切外来文化一旦进入中国,便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中国社会强烈的宽容气氛,甚至使得一些独立性很强的外来文化,也在不知不觉中融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之中。文化上的宽容性,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在外部不断吸纳外来文化的营养,使自身更具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向来主张有容乃大,大乃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