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下)

(2023-10-07 09:44:01)
标签:

品味人生

宽容

情感

文化

娱乐

文化上的容性,使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在外部则向世界开放,不断接受异质文化的激发和营养,从而使自身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充分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精神要求我们要自觉地、不断吸纳外来文化,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文明成果,像季羡林先生所说那样既拿来又送去,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把自己的好东西送去,这叫做拿来主义和送去主义的结合。只要有利于文化发展和建设,都要毫不犹豫地拿过来,推进我国的文化建设,培育出精神振奋、品格高尚的民族精神。这是我们今天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容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只有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貌。然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问题学术界也存在诸多争议,尤其是有些论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只取其一而不取其二,忽视了传统文化是一与多的统一这就难免陷入以偏概全、挂一漏万的境地。常有人说,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于其强大的宽容性,那么这种宽容性究竟是怎么体现的呢?隋唐时期波斯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入,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隋唐时期,随着天下大势由分走向合,大一统王朝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凝聚力,使得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万国来朝的盛世——开元盛世到来,此时也正是中亚的波斯文化全盛时期,借着万国来朝的风潮,波斯文化开始流传到中国。而在面对波斯文化的传播时,中国文化又是以怎样的方式来体现自己强大的宽容性呢?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是以其强大的同化力为前提的。它用这种强大的同化力去影响和改造外来文化,使之具有中国的特色。中国传统文化的容性是吸收外来文化的重要心理文化基础,没有这样一个基础,不仅不能消化、吸收外来文化,还有可能被外来文化所同化,从而丧失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但是由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根基深厚并且富于容精神,其结果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不断同化外来文化。外来文化的进入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却并没有使中国传统文化丧失其特有的本色。一切外来文化一旦进入中国,便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中国社会强烈的宽容气氛,甚至使得一些独立性很强的外来文化,也在不知不觉中融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之中。文化上的容性,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在外部不断吸纳外来文化的营养,使自身更具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向来主张有容乃大,大乃久。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于一八七一年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作了较为系统的阐释,他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的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泰勒强调了文化作为一个精神文化的综合整体的基本含义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从文化的广义上理解文化是指与人及活动有关的所有人类活动及其结果文化在此获得了文明一词的所有内涵。这样来理解文化我们就可以把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而所说的文化主要是从文化的狭义方面来理解和应用即主要从精神文化的价值层面来对中国传统文化展开分析和论述。再说传统文化不是已逝的过去而是连接过去的现在和奔向未来的今天。从时间上来说,“传统”一般与“现代”或“当代”相对应就是说,“传统文化”是与“现代文化”或“当代文化”相对应的。虽然就“传统”与“现代”的划分,人们也存在某些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要是以鸦片战争为界划分“传统”与“现代”还是大多数人的共识并被广泛采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