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人生——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三)

标签:
宽容品味人生情感文化娱乐 |
《品味男女人生》
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认为这是宇宙万物的主宰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把和作为处事、行礼的最高境界。墨子、管子、荀子等先秦诸子也多有关于“和谐”的论述。这种以和为本的宇宙观,以和为善的伦理观,以和为美的艺术观,经过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早已深入人心,于中国百姓的思维方法相互融合,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一脉相承。北京故宫是世界最大的、保存最好的宫殿,它的三大核心殿堂,“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有和字。太和殿,意蕴天地祥瑞,喻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和殿,意蕴中庸平和,喻人与人的和谐;保和殿,意蕴平顺安康,喻人自己身心的和谐。有人说,将和应用于养生,则得和而盛、得和而寿;将和用于人际关系,则宽以待人、和信与人;将和用于经济,则产业融合、繁荣各业;将和用于政治,则社会进步、民生安乐;将和用于决策,则良言潮涌、上下通达;将和用于外交,则协和万邦、天下太平。从古代的诸子百家,到近代的仁人志士,他们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社会问题,探讨不同的社会领域,但是始终都有一个不变的主题,就是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无论是孔子的“和为贵”,墨子的“兼相爱”、管仲的“和合故能谐”,还是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天下为公”,都主张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建立与保持和谐关系。
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宽容和谐”理念所具有的智慧闪光点和历史穿透力,在不同的时代,总能散发非比寻常的精神魅力。人们常说,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创造奇迹,也要在精神文化上书写辉煌。党的十八大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饯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做出的重要论断,其中闪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光芒。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更体现出深厚的现实根基和长期的宽容发展需求。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宽容和谐的“和”是万物的根本属性,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一切的政治、经济、文化从根本上说都是宽容和谐的一种方式。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最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内核和因子。“和合文化”不仅要求个体身心和谐、人际和谐、群体与社会和谐,更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哲学精神,强调“天人共存、人我共存”的辩证立场,以宽容、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张扬着丰富的天道与人间和谐融洽观念,
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前消解社会矛盾、人与自然的冲突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由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构建必须以中国现实生活境遇为前提,梳理社会主义宽容精神的具体呈现模式,并在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向度作整体性的构建。宽容精神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中,宽容和谐的思想理念总是让我们感到悠远笃厚、深入心髓。我曾到过安徽黄山、徽州旅游,那时正是阳春三月,桃红柳绿、山花烂漫,油菜丛中镶嵌着几处粉壁黛瓦马头墙,仿佛一幅山水画卷。然而比起美景,更让我怦然心动、印象最深的却是一个古祠堂中的四幅木雕版画:第一幅是荷花与一对平谐相处的螃蟹画在一起意喻“和谐”,第二幅是荷花与一对甜美嬉戏的鸳鸯画在一起意喻“和美”,第三幅是荷花与一对须顺足展的龙虾画在一起意喻“和顺”,第四幅是荷花与一对仰天齐鸣的青蛙画在一起意喻“和鸣”。四幅版画惟妙惟肖、谐音巧借、意味深长,将宽容和谐的理念阐释得既恰到好处,又刻画得淋漓尽致。宽容和谐的思想就是这样绵延在普通百姓的市井生活与日常思维,传承着祖祖辈辈的智慧积淀与心灵密码,就是这样融铸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融汇于人类文明的繁衍与进步。和谐之美在于宽容文化。
- 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宽容和谐,人与人相处才会融洽;只有和谐,一个家庭才会幸福;只有和谐,一个国家才会稳定,人民也才能过上安稳的日子;只有和谐,社会也才能进步、发展。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之一。中国宗教文化历史悠久也是和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之一,也是宗教“和善精神,众缘和合”在悠久的人类文明史中,宗教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文化也和其他文化一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赵朴初曾津津乐道一段轶事:延安时期的毛泽东一日路过寺庙欲入,同行者说,那是迷信,有何看头?毛泽东说,“不对,那是文化”!费孝通先生也有一个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和与善在不同的宗教文化当中,都是突出的主题。“慈爱和同、和以处众、和而常通”是善,“敬老恤孤、怜贫悯疾、慈俭济人”是善,“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众缘和合”是善。从某种意义上说,宗教文化就是和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和合”为贵,注重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提倡吸纳世界上各种思想和文化。外国宗教文化进入中国后也逐渐与中华文化有机融合、和谐统一。回顾历史过往,中国在信教与不信教者之间,在信仰不同宗教者之间,很少因为宗教信仰而发生大规模的纠纷或争斗,更没有发生过所谓的宗教战争,而是更多地体现对各宗教的理解与宽容。(未完待续,图片来自网络)202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