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人生——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二)
标签:
宽容品味人生情感文化娱乐 |
- 《品味男女人生》
-
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唯有中国五千年文化一直传承、从未中断,像血脉一样始终延续流动。所以在我们平常的语言表述中有一个词与文明很相似,这个词叫“宽容”叫“文化”。这两个词相似之处在于都是关于人类社会,人类活动,人类思想的集合,但是这两者有明显的不同。把时间倒退到比较古老的年代,考古发现了许多文化,比如所谓的旧石器时代的文化、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古代的考古发现仰韶遗址,称之为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还有良渚文化等等。这些文化都有很多非常重要的,比如非常精美的陶器、玉器等,这些物品距今时间非常长,甚至达到五千年以上,但是这些为何称为“文化”而不称为“文明”呢?因为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总称,而文明就是人类活动的精华。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根本的是植根于民族基因的文化精神在支撑。回望历史,这些文化怎样才得以传承? 那就是文字和书籍的书写。当文字和书籍出现之后,这一切就变化了,变成了我们可以用几代人的时间去完成同一个梦想,用几代人的时间去传承同一种文化气质。中华文明与四大文明古国最大的不同,就是用几十代人甚至几百代人的时间去传承同一种文化特质,宽容就是我们的中华文明。中华宽容文化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宽容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新时代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宽容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命脉,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呈现着中华民族最深刻的精神印记,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激发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推动着中华民族的不断向前发展。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呈现出光明的前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从中华民族“根”和“魂”的高度认识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华文明经历了五千多年历史变迁,在传承和弘扬中不断前进,始终一脉相承。
- 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以儒家思想为主干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力,发挥着激发人们创造力形成的重要作用。这些文化根植于诸如民间美术、民间信仰、民间礼仪、民间音乐、民间节日、民间故事等丰富而独特载体的沃土之中,它们不仅凝聚、保留和传递着民族的历史记忆、情感、经验和智慧。还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主要体现为,传统文化鼓励创新、追求创新、勇于创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此语就是创新精神的反映。纵观我国的历史,不论哪个时代,都写满着自强维新、革故鼎新或勇于创新的故事,有的人为此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从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创造性的成果。因为惟有不断地自强维新、革故鼎新或勇于创新,才能反映并适应不断变化的自然、社会和人类精神生活的要求;才能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倡导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华民族永不衰败的精神动力。中国古代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历史不胜枚举。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这些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锐意进取,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孕育了人的自信、自尊、自立、自强,在遭遇人生挫折时不轻言放弃、奋发图强、持之以恒;因此传统文化蕴涵求真务实和谐宽容的精神。
- 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词义相近,但也有区别,中华文明是指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中华文明的概念和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在不断发展和丰富,中原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也是百家思想集大成者。孔子是儒学的开山人物,虽然出生在山东,但祖籍是河南,而且孔子讲学、游说的主要活动地域在中原。洛阳人程颢、程颐开创的宋代理学,又把儒学推向一个新的思想高峰,成为宋元明清以来居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道家思想的老祖宗老子,是河南鹿邑人,长期生活与活动在河南,《道德经》就是在河南写的。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韩非子,也是河南人。总的来看,中原思想文化传达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中庸尚和的生活哲学,不仅隐含着宽容“日新”的变革进取精神,而且也体现了友好共处、向往和平的精神境界。这些思想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形态和性格,丰富了中华民族宽容精神宝库,并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西方许多杰出人物如伏尔泰、狄德罗、托尔斯泰、布莱希特都曾受到《道德经》的影响。托尔斯泰直至暮年还在阅读《道德经》,他说孔子、孟子对他的影响是大的,而老子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宽容是说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 当中国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传统的文化宽容精神需要一个复杂的社会整合过程而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保持一致性.由于中华文化的宽容精神以人于我关系的调节为基准,这种鲜明的文化个性在抽象意义上又具有普遍性,其中的价值构成显然具有世界性"人类文明"的象征意义,宽容是中华民族文明主旋律,是长期以来都在释放着中华民族博大宽容、和谐统一的信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地之大德日生”“协和万邦”“和为贵”“和而不同”等都是和谐这一精神文明内核的表现。兼容精神及和谐共生的理念让中华民族在多种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地吸收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优秀成果,为己所用,体现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非凡的文明融合力,维系了中国文化脉络的绵延不绝。求真务实的实践主义精神也始终贯穿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脉络中。历代智士先贤都非常重视实践在认识和教育方面的作用,如“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学而至于行而止”;“君子之学,贵乎行,行则明,明则功。”;“夫习练也,试验也、探索也,冒险也,之四事者,乃文明之动机也。”等等。进入新现代,面对时代赋予的使命,中华民族继承了求真务实、行知统一的优良传统,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出发,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求真务实的精神。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永葆生机和活力,最重要的是因为有深厚的文化支撑。作为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要想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传统文化不仅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光彩夺目,在今天依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影响力,应该用辩证的眼光,用科学创新的态度取其精华,让其在新一代的人才培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未完待续,图片来自网络)2023.7.15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