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人生——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

标签:
宽容品味人生情感文化娱乐 |
中国是一座文化的古堡,它随着黄河生生不息,随着长江源远流长。历经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沉淀,
- 诸多文化如昙花一现般掩埋于历史长河,可也有一些文化,历经历史的沉积更显弥足珍贵,被人们誉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欧文说:“宽容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是人性中的极致”。宽容不仅是一种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一种道德风尚,生活中,太过于计较自己的得失,就不能敞开心胸去容纳他人的过失,容易因为一些琐事与他人发生争吵和矛盾,这样会使我们失去身边的很多朋友,不仅影响彼此的感情,而且一旦情绪失控,就会越过了道德的底线,北宋时期,有一位名叫吕蒙正的宰相,在朝庭中威望极高,但在他刚任宰相的第一次上朝时,朝中有位官员对他指指点点:“此人何德何能,凭什么当宰相?”吕蒙正当作没有听见,他的朋友要去指责那位官员,被吕蒙正阻止了。退朝后,朋友问他为何不追究那人的无礼,吕蒙正笑着说:“不必为一点小事责问、记恨他人。”朋友听后,佩服地说:“吕公真是一个胸襟宽广的人。”后来,讥笑他的那位官员,钦佩吕蒙正的坦荡和宽厚,与他结为好友,共理国事,这就有了流传百世的千古名言:“宰相肚里能撑船。” 当那位官员用犀利的言辞去辱骂他时,倘若吕蒙正没有宽广的心胸,立即火冒三丈,牛气冲天,前去理论,势必会使双方的关系恶化,矛盾升级,形成水火不容的僵持局面。作为宰相,吕蒙正的权利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完全有能力惩治这位辱骂他的官员,但他却没有这样做,在无理的诽谤面前,他选择了宽容,选择了沉默,吕蒙正不但没有失去尊严,反而为他赢得了一份珍贵的友情,使他多了一个朋友,少了一个敌人,他播下了一粒宽容的种子,却收获了一颗友谊之树。这就是文化人的魅力。
- 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懂得心宽的人,其人生之路才会畅通无阻。与人为善,离不开心宽;快乐人生,先从心宽开始。心宽体现出一个人的气度,以宽人之心宽已,以恕已之心恕人。有时遭遇误解,言辞申辩会是徒劳,不如一笑而过,让时间告诉答案;遇到话不投机之人,多说是过,置之不理才是一种智慧。事,看透了伤神;人,看穿了伤心。有些话无需说明,就让它成为秘密;有些人无需点破,就让自己糊涂而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无需不满。究人过不如念人恩,至少留下美好;念人错不如想人好,至少心生愉悦。事无十分,人无完美,不必事事苛尽,处处道明。放宽自己,眼宽能容天下景,心宽能容天下事。人的一生会经历各种坎坷、风雨,起起伏伏,谁能不遇到烦恼的事?烦恼就像垃圾,扔掉了就没有了;快乐就像空气,感受过就记住了。人无完人,事无完美。活在这个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没有样样顺心的事,关键在于心态。心态好,能把残缺看成宝;心态差,却向幸福发牢骚。“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未来的事情虚无缥缈,不要去多想,以免影响我们的心智。活在当下,做好当下眼前的事,脚踏实地,心无杂念。以前发生的事,不要过于留恋,向前看。“尽心知命,方能无畏无惧”。我们唯有增长自己的见识,开阔自己的眼界,才能让自己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勇往无前,创造辉煌。
- 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的道德准则。也是当代人必备的道德品质,我们的生活需要相互宽容,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会宽容、善待他人。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它能包容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宽容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崇高的境界,是一个人有涵养的重要表现。现代社会,应该坚持弘扬宽容和谐的精神,大力倡导“以和为贵”的处事哲学、“心平气和”的修身传统、“家邻和睦”的伦理道德、“政通人和”的价值取向、“和气生财”的从商准则、“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和衷共济”的公德思想、“和乃天道”的自然意识、“协和万邦”的国家观念,追求动态中的平衡、差异中的一致、纷繁中的有序、多样中的统一,让社会沐浴“和”的阳光,荡漾“爱”的春风,分享“祥”的快乐,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谐佳境。崇尚宽容和谐传承美德古人造字和造词考究至极,让我们这些后人十分敬仰和钦佩。有宽容才有和谐,和谐是一种典型的中国情怀,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事物多样性的有机统一,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一切美好事物之共同特点,宽容和谐就是美,和谐之声悦耳动听,和谐之画赏心悦目,和谐的环境人类才得以生存延续,和谐的社会世界才得以发展前进,所以和谐一词,从一定程度上说,既讲经济基础,又说民主自由。联想到我们党和政府一直强调,经济上充分维护人民的物质利益,政治上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 宽容和谐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有利于凝聚民族精神,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意义。宽容和谐是中华民族文化崇尚和合的民族,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我们不难看出,在中国追求和谐、崇尚和美不是一家一派所倡导的思想,而是诸子百家的共识,可以说,和谐思想内蕴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下,我们讲世界和平、政治和谐、社会和谐、党内和谐,都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中找到根源,现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使我们获得历史的智慧与现实的启迪,旱在《尚书》和《周易》里很早就提出“协和万邦、世界和平”的观念。《周易》中也贯穿着“保合大和、天下太平”的理念。正是因为和谐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华文化从来不是带有强烈进攻性和称霸意识的文化,“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 “和平共处”一直是我国在处理国与国关系中奉行的基本准则。中国历史上的郑和下西洋,实际上是一次“和平之旅”。六百多年前,郑和受命出使西洋,足迹遍及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当时正值明朝初期,中国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但与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国家的殖民政策不同,中国始终坚持和平政策。郑和船队始终奉行着“共享太平之福”的宗旨,尊重当地习俗,平等开展贸易,把中国陶瓷、建筑、绘画、雕刻、服饰等领域的精湛技艺和茶叶、皮毛等农产品带到亚非国家,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
- 历史不会忘记一九五五年的春天,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以“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为开场白,阐述了中国求同存异的主导思想,亮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为新的国际秩序主张的提出奠定了基本方向。从罗曼·罗兰的“我要向您高歌,神圣的和平”到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从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到联合国、世界红十字会等众多国际和平组织的成立,长期以来,人类一直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行动祈盼和谐、祈祷和平。可以说,和平是一个安宁的环境,而和谐是一份辽远的心境;和平是没有外界的战争,而和谐是没有内心的困扰。和平与和谐是人类长久的呼唤与祈盼,也是人类永恒的向往与追求。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这些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描绘了未来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景和实现途径。可以说,和谐就是这样一种皆大欢喜的美好状态,这样一种浸润深刻的智慧之根,这样一种弥足珍贵的民族理念。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当然是要继承并发扬光大。宽容是一种伟大的人文精神,一种永恒的价值取向。宽容和谐思想是植根于中华文化的理想价值,和谐之境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追求的理想境。(未完待续)(图片来自网络)2023.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