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摘录一九五
(2023-08-11 12:20:03)2023-8-7
是故我于贪嗔痴,非已出离亦非未离。——亦非未离,即是离了的意思,而非已出离,是说依此所示现的贪嗔痴方便相,来度众生的意思。所以不能把非已出离,理解为菩萨仍然有这个贪嗔痴习气而不能断除的意思。
---------------------
贪嗔痴是好东西,不是说你杀人放火是好东西,而是说,你于贪嗔痴当下悟到贪嗔痴体性本空,由于悟此空性本体,然后能不与贪嗔痴性行为伍,这样就说贪嗔痴是个好东西。但这个不是对凡夫来说的,凡夫起贪嗔痴,即执着这个贪嗔痴,并依此贪嗔痴而起杀盗淫妄的恶行,那么这样的贪嗔痴就不能说是什么好东西的。
---------------------
所谓淫怒痴即戒定慧,就是说的这个道理,这个道理不是对凡夫说的,而是对修行有一定成就的人说的,这种人能断淫怒痴,但由于断尽淫怒痴,却终不知淫怒痴体性本空,由此而入偏空之理,这样想要去证究竟不断不常的菩提本性,当然也是一种障碍,所以才有了这个淫怒痴即戒定慧的方便之说。所以这样的说法,包括你所认为的贪嗔痴是个好东西这样的说法,如果不是随根随缘对无明妄知的凡夫来说的话,这就是一种很严重的误导。
---------------------
无量有两下子,不是说见地透彻有两下子,而是说,执着认为净土宗是邪宗,这是一下子,不论哪个人反对他,他都不会愤怒,这又是一下子。那么无量的见地怎样?我个人觉得,如果要从破除某些的知见执着来说,无量这样的见地,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可取之处的。但问题就在于,不论别人有没有这样的执着知见在,不论别人有什么样的知见执着在,无量一定要用他的这套知见或办法去对治,那么这样就是无量所体现出来的问题所在。比如用药,你有这个病,才用这个药,你若没这个病呢,你就不能乱用这个药。所以无量的问题,我觉得就在于此。
----------------------
山河大地皆是妙明真心中物,非从他方来,亦非他方去,能随心随缘而隐现,故名如来。所以这个如来,说的即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意思,体现的是由心而生起的这个法的本质。那么这个如来,就不能说成是经由各种有为、无为法的修持而能成佛的这个如来,同时也不能说成是因体性如如不动而能随缘显示诸法相的这个法身如来,同是一名相,所体现的性质或意义不同,所以如果要刻意去混淆这个名相所示现的不同意思,我认为这样去做是不合理的。
----------------------
不是真如来,能化现山河大地,而是依众生心,能化现山河大地。具体来说,即是如来依众生心而化现山河大地,离开众生心,如来即是寂灭、即是无生。
----------------------
你先要来认识一下,哪个是净土宗弟子,净土宗弟子学的又是哪个法,然后又要去搞明白,这个净土宗弟子有没有因为学这个法而往生到这个极乐净土。如果这些都不明白,看到念佛的,都认作是净土宗,甚至是看到杀人放火的,只要看到他口中念佛,也都认作是净土宗,你这样认为的净土宗,其实即是你自己的邪见,与净土宗本身完全没有任何的关系。所以你先来说说,什么叫净土宗?哪个是净土宗?
----------------------
一者自性,指的是诸法的自性,比如牛有牛性、马有马性,依牛性或马性,则有牛相、马相示现,这个称为诸法自性。一者是指真如自性,这个自性指的是诸法的共性,这个共性指的就是诸法空性、缘起无自性的意思。所以我觉得认识这个自性的时候,应该有这两种分别。
----------------------
问题是,你是接受谁的教育来的?你是看了几本佛经,对佛经有了自己的理解,所以认为这是接受了佛的教育?还是说,有某个佛菩萨再来人,或者说是某个证悟了佛法的大善知识,为你讲经说法,然后你理解了佛经的意思,这样就是说接受了佛法的教育?
----------------------
其实很多人都认为是接受了佛法的教育,甚至认为是经过了这样的教育,而证悟了这个佛法。但事实是,这些人自己的无明习气、贪嗔痴不能断掉,对佛法根本没有任何的实证,反而是对与自己有不同意见的人,心生恶念,认为这些人学的是邪法,所以就一直抱着一定要消灭这些人、这些教的恶念存在,那么这样的人,其实接受的就根本不是佛法的教育,而是恶魔邪见的教育。所以看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接受了佛法的教育,你就只要看他有没有无明习气、有没有贪嗔痴恶念存在就可以了,如果这个人说佛法说的头头是道,但是自己的贪嗔痴恶念一点都没有除断的话,那么这个人基本就是魔子魔孙来冒充佛教、破坏佛法的。
----------------------
因为我断定一个人是佛教、还是魔教来的,就一个标准,就是看这个人有没有贪嗔痴三毒,或者有没有在断除贪嗔痴三毒方面努力用功过。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你这个人即使佛法说的天花乱坠,我都认定你是魔子魔孙来的。
----------------------
-----------------------
如果是实际证到本来无一物的这个寂灭体性的话,这样应该可以说是见性了的。但如果只是为破别人的有、而说的这个无,这个只是一种认知,这种认知的建立,则不能说是见性的。但我觉得六祖能够说出这样的知见来,应该是有所悟入的,如果没有这样的体悟在,一般是不会有这样很深入的知见生起的,不像现在的人,读的书多,所以往往知见都是很具足的,但却很少有这样的实际证入的能力存在。
-----------------------
得道后更容易得定,因为见思惑不生故;那么得定后亦容易得道,因为于定中方能尽除见思惑。那么总得说来,得道与得定,其实还是两个意思。
-----------------------
法性里头本来没有五蕴的,乃至无十二处、十八界、无四谛——这个说的什么意思?是说这个空性或法性里面,本身没有这些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的现象出现,还是说,空性或法性里面,没有这些五蕴、六入等的法性或其相应的作用存在,故说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
佛法上讲的证果的这个道,与一般所说的定,还是有些区别的。比如外道都会这四禅八定,但不能说外道证得了佛法的这个果位的。
-----------------------
楼主好像已经看破、已经想明白了,但其实未必,当你口袋里拿不出钱来吃面包的时候,你就得知道这时候应该像狗一样去摇别人的尾巴了。而当你真的像狗一样去摇别人的尾巴的时候,说明你是真看破了。
-----------------------
但佛法所说的证果或证道,主要说的是破惑,比如说破见思惑、破恒沙惑等,而说证某个果,而不是说能够入某个定,说名为证果或得道的。有时候这个入定,不是一定要破惑才能入定,你用任何专注一点的办法去修持,都是可以入某个定,但能入这个定,并不是说你一定是破了这个惑、证了这个道的。
-----------------------
先要明白什么叫理,从理上来说,本来无一物,所以何来一切法?其次要明白的是,一切法皆依善恶种子而生起,所以虽然理体是一,但所依种子不同,所生起之法,即有善恶之别,所以如果称善法为佛法的话,那么依恶种子而起的法即不能称为佛法,应称魔法才对。所以这里面要搞清楚的是,善法、恶法虽然理体是一,但不能说善法即是恶法、恶法即是善法,所依之种子不同,所起之法自然也有不同,不能因为理体是一,而把这样的善恶之法混淆为同一性质的法。
-----------------------
-----------------------
所有念都是缘生,有这个缘,即有这个念生,无这个缘,即无这个念生。所以如何让前念不生,这个不是你想不生就不生的,你所能够做的,就是尽量让这个念清净一些,让这个缘也逐渐变得清净一些,这样缘净念净、或念净缘净,这就是你我现在修行所需要作的努力,直到有一天这个念彻底净了,这个念能够自在生、自在灭了,那么这个时候你要前念不生、后念不灭,我觉得你都是可以自在的去做到的。而现在想要去考虑这个如何前念不生的问题,我觉得为时过早。
-----------------------
无明即是不觉的意思,所以我认为这个无始无明,指的是最初的或本来的这个不觉,而一念无明,虽有一念现起,但这个一念指的是不明事理的一念,这个一念当下也是有知有觉,但这个知觉离于正知正觉,故也可说为无明不觉。所以我觉得可以这样说,一念未起之前是无始无明,而一念既起,则是一念无明。那么这个说的当然指的都是凡夫,对于觉悟了的圣者来说,一念既起或一念未起之时,都是有这个正知正觉存在的。
-----------------------
本来不可得,这个说的不错,问题是,现在是有得、还是无得?如果是有得,怎么才能转成这个无得?而如果现在亦是无得,为何你我却仍然是个凡夫?据我所了解的这个无得或不可得,两种情况,一者是说,根境现前,心不起这个分别执着,故说无得;二者是说,根境俱眠,说为无得。所以我想要了知一下,这个本来不可得,或者说这个出入息不可得,究竟指的是哪种意思的不可得呢?
-----------------------
-----------------------
有人说,小乘有小乘的佛,大乘有大乘的佛,禅宗有禅宗的佛,净土宗有净土宗的佛,而如果依此再广说的话,又有大佛、小佛、男佛、女佛,如果再分内外道的话,內道有內道的佛,而外道有外道的佛,如此等等种种的佛,到底哪个才是真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