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坛摘录一八八

(2023-04-07 12:35:18)
2023-3-11

不错,如果说觉察到空空荡荡,则这个空空荡荡不应该就是本来,而如果说觉察本身空空荡荡,这样也不对,觉察本身非空非有。所以这里面如果只是说这个觉察本身了了分明,我觉得还说的过去。

----------------------

 2023-3-31

色受想行识皆为缘生,离于此缘,色受想行识则无生,无生则无着无缚无解。所以当你还认着有这个五蕴的时候,即使你明白五蕴本空,你也不能让这个五蕴无着无缚无解的,必定是你出了这个五蕴,才是真正的无着无缚无解。

----------------------

老逍为什么要骂人?很多人心高气傲、不肯降伏自我,所以老逍要骂人。当然我也一样,很是心高气傲,但经过了老逍这样的骂以后,并不是觉得老逍骂人有问题,而是觉得自己的确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够好,所以常以老逍的骂,来警示自己,不要与无缘的人来论佛法,佛法没论成,贪嗔痴倒滋生一大堆,这样自害害他,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

比如授记这个人成佛,即是授记这个人的身心证成法报化三身而成佛,而不用另外去授记这个人由色法组成的这个身体,另外去成某个佛出来,是这样的意思吗?

----------------------

老林说的不错。所以其实这里有一个误解,认为既然这个心能够幻化出万法来,那么万法中当然就有这个心在,比如石头也是心所幻化,所以认为石头中必有这个心在,而如果石头是由佛性或法性所幻化的话,那么这个石头里必有佛性或法性存在。那么这里其实是把这个心或这个佛性、法性当作是某个物所能够拥有的某些功能或性能来理解了,但佛性或法性与这些东西,并不是这样的相互拥有的关系。所以我认为,当你说某个东西有佛性或无佛性的时候,这样的说法本身有问题,是佛性化现出了一切万法,但不能说万法拥有这个佛性。

----------------------

这个说法应该拿在现在来说,或者就更明显了。第三次大战迫在眉睫,你说这个原因是为了什么?你争我霸、互不相让,这就是末日的前兆。我记得在我的内心世界里,的确是有这样的末日经历的感应存在的,然后在佛菩萨的努力下最终其实是化解了这样的不幸发生。那么很多人看到的现实其实不是这个样子的,于是产生了怀疑,认为这就是经中所说的末日邪说,由此而加以彻底的批判与否定。我想说的是,如果真有第三次核战争的爆发,你该怎样来看待佛菩萨的有关这些警示性的言说呢?

----------------------

你若内心无嗔,你能看到这样的谩骂吗?你看到的只是文字而已。所以有些人以劝诫为名、劝人不要谩骂,其出发点是好的,但自若内心不净,又如何去劝人净内心呢?所以这里好多人,从劝诫谩骂,逐渐演变成互相谩骂,你说这是为何?自内心不净,想来充菩萨表演、劝人为善的,结果把自己都变成了恶鬼罗刹进去了。所以我要说的是,遇到这样的谩骂,先修自己的忍辱心去吧,直到你看不到这样的谩骂,看到的只是文字,内心不因这些文字而有任何的波动了,说明你才有这个能力来当菩萨而劝诫别人了。

----------------------

 不是缘起即是性空,也不是性空即是缘起,缘起只是体现性空之理体,说明这个缘起非实有,虽有缘起现起,但其体本空,故名性空。这就好比常说的体与相的问题,你不能说体就是相、相就是体,比如金子与戒子,不能说金子就是戒子,戒子就是金子,这样体相混淆,会造成常即是非常、非常即是常的误解产生,因为体即常,相即非常,相是有生灭的,有生灭的相,不能直接拿来等同于不生灭的这个体性的。

----------------------

这样说的话,一切法相皆是妙有,就没有真妄之间的差别存在了。因为这个妙有只是体现了真空的缘生本质,但无关凡夫圣人各自所能示现出来的善恶现象之间的差别。

----------------------

你要从禅宗或宗下的角度去修持的话,即不能有这样的差别存在,烦恼即菩提,不于烦恼菩提妄生分别,这个不分别的心即是真心本体。但如果从理上去了解这里面的机制的话,烦恼与菩提毕竟有不一样的差别存在的。

----------------------

在这里被骂,骂惯了,骂到不再生气了,这个就是进步。以后出去到各种场合、被各种人骂,也许也就能够习惯了,不会再去计较这些个人的是非得失了。那么这里讲的禁言,并不是因为你骂人,让人觉得心里不舒服,而禁言你,而是说,因为你无端骂人,或许会让一些新来的人,对佛法或佛教产生不良的理解,造成不良的影响,那么为防止这样的不良后果发生,你去禁言,我觉得理所当然。

----------------------

内心有贪嗔痴,即不能见道。那么有人说,我当下不起贪嗔痴、当下不起爱欲,是不是就见道了?我说,你不起这个贪嗔痴心,你当下即是见道了,但问题是,你内心的贪嗔痴不除灭,你的起心动念都在这个贪嗔痴中,你怎么可能见道呢?你有办法灭了内心的这个贪嗔痴,你即见道,你现在没有办法去灭了这个贪嗔痴,你的起心动念都是依贪嗔痴而发起,你说你已经没有这个贪嗔痴爱欲了,你说怎么可能?比如一个梦中人,说自己不在梦中、不再做梦,你说这个是不是自欺欺人?

----------------------

诸法万相都是生灭的,所以不是不见生相、灭相,而是于生相、灭相不起生灭见,不执着于生灭,这叫不生灭念,是这个意思么?

----------------------

所见相有生灭,这个能见心,当然也是有生灭的,所以,在能见与所见里,哪个是你的不生灭心或不生灭念呢?我说相有生灭,你说性相一如,不能说相有生灭,那么你说的生灭,到底指的什么意思呢?

----------------------

念时即生,不念时即灭,所以念来念去,都是用这个生灭心在念。如何是不生灭心念?只能退一步讲,于能念所念,不起分别执住,念而不住念,这叫做不生灭心念。

----------------------

 作叙述句时,可理解为不思善、不思恶时当下现起的这个觉性,即为本来面目;作问句时,其实是对行者处于不思善、不思恶这样的状态时起的一种觉性的警醒作用,令行者顿悟当下的这个觉性。所以同样是不思善、不思恶,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状态出现,有的人会处于一种茫然失觉而无记的状态,有的人则能通过平伏内心的妄想分别而令觉性现前。所以我觉得把这句作为叙述句或问句来解,都可以。

----------------------

2023-4-7

我看不出你这样写帖子,是在参偈诵,还是在讲偈诵所要表达的道理,所以我这样评论这个帖子,很冒失,请谅解!既然说出来是见地,那就已经把所参佛性或法性,转化为成为见地的一种解释。而我告诉你的,同样也是这样的一个解释,只是你我对佛性或法性,参的不同而已,所以你的见地是参到的,怎么能说别人的见地就是去猜的呢?这就是你我关于最后一句所参的不同之处。行人只见脚下而悟道,只见桥流而悟道,非是一定要见水流不流而悟道的。实际你所谓的眼见耳闻即是现量、即是流转法,而这个不流转的在哪里?这里即是参本性的一个入处,而不是要你用文字流不流的意思去参会这个本性的。

----------------------

不动?就是你能善用。又不会被自己的所为而迷惑。——怎么样,才算不被迷惑呢?是说不要执住眼前所见,还是说,不要执住自心妄想,称为不被迷惑?还有的说法认为,不去管自心妄想不妄想,妄想时任其妄想,不妄想时任其不妄想,是为任心自用,是为不迷惑,是这样吗?

----------------------

非是法本解脱,而是说,法本无,因妄想心而现诸法,所以当你现前有某某法现起的时候,即是说你有这个妄想缠缚了,如何解脱这个缠缚?非是找法去商量,而是找自心去商量,心不妄想,即解缠缚。所以问题是,如何才能是心不妄想或不妄想心呢?如果你内心没有这个标准建立起来,把妄想心当作是不妄想心,依此颠倒认知,又怎么能够离此妄想而得解脱呢?

----------------------

佛法不是不知道,佛法有建立这个标尺的,标尺是什么?即是戒定慧。所以如果你这个善用违背这个戒定慧的,那就不是该吃就吃、该干嘛就干嘛去的,这就必须要有分别、要有取舍的,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通过这样鉴别、取舍出来最后决定去做到的,才是真善用。所以如果没有佛法戒定慧的这个标尺,你的善用指个什么呢?是不是随心所欲、不管妄想不妄想,皆称为善用?

----------------------

真正的菩萨或菩萨再来人,是不会去对骂的,你看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等,有没有指着这个人、那个人说,你是邪师外道的?法华经里说,真正的学佛道的人,遇到这样指责自己是邪师外道的毁辱,念佛故应忍,这句话其实就已经标明了真正菩萨的、真正的学佛道者的态度。

----------------------

经常听你说,净土宗篡改佛经,哪些佛经,是净土宗篡改的?指的是净土五经么?那么再进一步来说,发展到中土的这些大乘,是不是也把原始佛教、或者说的小乘佛教,也都篡改成了大乘佛教呢?这样的话,小四是不是也要这样认为,大乘非佛说?

----------------------

——就以上所讲的一些话来讲,我认为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激励这个世界的人,要勤念佛法僧,这样就有很大的机会往生到极乐世界;另一面是告诫一些人,不要以为去极乐世界是为了贪图享乐而去的,如果有这样的心态存在,你就没有办法往生到这个极乐世界的。

----------------------

 直指是禅宗,而如何去描述张三的这个形状相貌,以方便你去认知,不会导致产生错认的,则是教下。那么教下有没有直指?教下没有像禅宗一样、可以用当下的言或行来表达的这个直指,但教下有直修与直证,你只要依某个法门一门深入的修持下去,你即能够直接修证到这个真如自性、这个法身的,那么这个即叫做开悟见性。所以教下的开悟见性,是离不开这个经教的,但开悟见性本身,与经教是无关的。

----------------------

两种遍计执,一种是指依相而立名这样的遍计执,比如称名为猫、狗等;一种是指不依任何的相,却依然能立名的遍计执,比如石女儿。所以这里的区别是,一者有具体的事相,一者则无事相,所谓自体空。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石头如空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