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学勤老矣 “胡应姬鼎”乃“谏尞臩鼎”考辩 1 图

(2022-03-28 14:52:34)
标签:

转载


学勤老矣 “胡应姬鼎”乃“谏尞臩鼎”考辩 1
文/卧马先生(李敦彦)

    关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著名典故,用在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国学大师李学勤的古文字研究考古等学术研究问题感觉很合适。    联想到廉颇,是因为近期一直在研究由李学勤主持的清华简《楚居》研究及近日连续读到李学勤的《胡应姬鼎试释》与《胡应姬鼎再释》两篇考论文章,发现其从文字释读、到器物年代断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解读等系列彻头彻尾错误问题后的玩笑戏问?

http://img.bbs.cnhubei.com/forum/201708/08/195832wkeaunk6vbbnfkqe.jpg“胡应姬鼎”乃“谏尞臩鼎”考辩 图" />

http://img.bbs.cnhubei.com/forum/201708/08/200107vugee75e3e544x3x.jpg“胡应姬鼎”乃“谏尞臩鼎”考辩 图" />

“胡应姬鼎”及“胡应姬鼎”铭文图

    李学勤关于“胡应姬鼎”的研究,与清华简《楚居》研究一样,问题出在对青铜铭文的识别释读失准上。敢如此说,是因为已经找到即符合甲骨文金文篆书等系列文字演变的文字依据,也找到符合铭文内容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一系列证明“胡应姬鼎”释读错误的系列确凿证据。
    李学勤释读的“胡应姬鼎”的鼎名四字错了三字,该鼎当为“谏尞燛鼎”或“信君 公吊 乙尊鼎”,从乙字推论,如果有幸,将来有可能会发现“信君 公吊 甲尊鼎”?
    李学勤释读的“胡应姬鼎”年代,把周穆王时期因颁布《吕刑》而铸鼎的年代,释读为“周昭王时期鼎”。
    李学勤释读的“胡应姬鼎”铭文字数多少也有误,把6行33字的铭文,释读为6行36字。把铭文中的“元、拜、信”三字分别一分为二,多出了三字。
    李学勤释读的“胡应姬鼎”铭文内容,把铭文“唯召王伐楚,刑谏尞臩,见于王,兴皇联盟拜,吕布,元蚩扬王,朴用作信君公吊乙尊鼎”。释读为“唯昭王伐荆楚,胡应姬见于王,辞皇,易贝十朋,玄布二乙,对扬王休,用作厥嫡君公叔乙鐏鼎”的文字多误、年代失准、人物失实、没有出处、不知所云的臆造之文。参看下图。

http://img.bbs.cnhubei.com/forum/201708/08/195924z52ptzundpd8ttgp.jpg“胡应姬鼎”乃“谏尞臩鼎”考辩 图" />

李学勤释读文字与“胡应姬鼎”铭文对比图

    李学勤释读的“胡应姬鼎”铭文的历史事件,更是传奇离谱。
    李学勤居然把记载周昭王之子,周穆王听取谏尞伯臩兴皇联盟之见,让吕候制定墨、劓、剕、宫、大辟五刑的三千条《吕刑》布告于天下。此刑法始于蚩尤在周穆王时期得以发扬光大,为公吊和纪念《吕刑》而铸鼎的历史事件。
    大胆推论释读为,此鼎是应国公室之女“胡应姬”嫁于胡国国君成为胡国夫人后,胡应姬以胡国夫人的身份,谒见在征伐荆楚途程中的周昭王,见周昭王时由于“辞皇”而得到周昭王锡贝十朋、玄布二乙的赏赐。并把铭文的“信君”释读“嫡君”,释为已故的胡国正夫人。把“公吊乙尊鼎”释为“公叔乙”系其一子,胡应姬也是他的母亲。当昭王征伐楚荆,途过胡国,公叔乙大约已在前方,到昭王事败,他也殉职,成为鼎铭中的受祭者”。
    待重新释读胡应姬鼎铭文,查实胡应姬鼎铭文文字内容完全符合伯臩、吕候、周穆王颁布《吕刑》的史料后,再次阅读李学勤释读文章,不时为李学勤超人的想象力大为惊叹和震惊?思考如果国学大师李学勤改写悬疑小说科幻电影的话,一定能大卖。
    以下逐字列证重新释译的“胡应姬鼎”青铜鼎铭文的文字考辩证据。
    胡应姬鼎第一行共六字,第二字为“召”字,参看“召”字甲骨文金文字例。
    甲骨文http://www.51bianji.com/ziti/zixing/Bronze/B00000/b01300/b01321.gif“胡应姬鼎”乃“谏尞臩鼎”考辩 图" />从繁到简有23种写法。
http://www.vividict.com/UpFile/5/201306251308066788p.jpg“胡应姬鼎”乃“谏尞臩鼎”考辩 图" />

    昭,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召令。昭,金文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AA--tianti==/--AA1--ri(zu)--new/41zhao/22jin00.gif“胡应姬鼎”乃“谏尞臩鼎”考辩 图" />省去“日”。篆文在金文字形基础上省去“人”。昭的“召令”本义消失后,以“言”代“日”,另造“诏”代替。《说文解字》:昭,日明也。从日召聲。放大第一行第二字铭文,未发现“昭”字笔画中,代表跪着听命的人形结构。对比诸多召字的甲骨文金文各种字例证明,胡应姬鼎第一行第二字是召。

    按照古文字隸定讲究忠于原字形、重视释字的证据以及推导过程的逻辑性的《简帛释字的隶定与篆定》要求和规范。鼎文中即是“召”字就应该原汁原味的释读为“召”。至于“召”字是指周昭王之昭,是后续研究解读时的事,不该在前期的铭文识读和释读时,刻意武断的更改直接反映文物历史原貌的古文字信息。任何从事古文字研究者都无权理更改。
    胡应姬鼎第一行第六字,李学勤释读为“荆”,当为“刑”解。
    参看荆金文http://www.51bianji.com/ziti/zixing/Bronze/B00000/b07700/b07782.gif“胡应姬鼎”乃“谏尞臩鼎”考辩 图" />字例。
    因为鼎文中的文字没有表示在陷阱里放置棘刺最能代表和证明是荆的(艸,棘刺)头笔画结构。虽然荆与刑的金文有基本相同的写法,但鼎文中的此字,没有一定是荆的确证,到底是“荆”还是“刑”,需要找到更符合鼎文内容的证据再做决定。
    从鼎文排列顺序看,位于第一行末端的第六字,明确是与第五字的楚是分开的,基本空出了与第二行“于”字相同的间隔,全部铭文中空出一个字符的仅此一处。由此可见,此空为无标点符号的断句或间隔,如果断句第一行第六字应不该和间隔以外的第五字楚相连成句的。经对下文文字内容逐一甄别重新识读并综合研究后认为,“胡应姬鼎”第一行第六字为刑法的“刑”字,并非“伐楚荆”。

    荆楚同意,在惜字如金的青铜器,铭文中不可能在讲伐楚就已经讲清楚的后面狗尾续貂的再加上一个“荆”来补充。
    关于李学勤“胡应姬鼎”的精彩纠错还在后面,欢迎继续关注后续研究。

                           2017年8月8日 于老河口 卧马居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