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洲村位于永泰县西南部大樟溪畔,离嵩口镇有十公里,面积11平方公里,东接白社村,西与芦洋、东坡、三峰村交界,南毗溪口村,北邻村洋村,全村三百多户一千多人分布聚居在大樟溪支流桃花溪狭长的沙洲上。2013年荣获“福州最美文化村”称号。相传,月洲张氏始祖唐末梁国公张睦,他的次子殿前都指挥张膺、三子御史中丞张赓,在王审知去世王延翰继位后,感于世乱难为,毅然弃官归隐,携家带口自福州溯大樟溪而上。张膺择得汤泉埔(今梧桐汤埕)安家,张赓择得青铜溪畔(今梧桐西林)而居。不及一年,两兄弟同一晚上做了同一个梦,梦见金甲神人告诉说:“这两个地方都不是你们兄弟久居之所。自此而上五十里,有小溪望南而流,桃花流水,环绕沙洲,那才是你们久居之地。”次日两兄弟会面讲了梦境,立即动身。兄弟俩携带家眷沿大樟溪而上,到今溪口,果然看见一小溪水泛桃花,其景美妙,即顺流而入,到达一地,只见“小溪横碧可鉴,渔者往来其间”,真乃山秀水灵,就于洲中择地而居。张膺居洲之前,称前张;张赓居洲之后,称后张。兄弟俩有感于一路而来,到此刚好五十里,就命名五十村(今仍有五十堂,又称龙会堂),又感于地形胜状,称为“月洲”。自此兄弟俩就在这里安居乐业、繁衍子孙,枝繁叶茂,使月洲成为永泰乃至福建、广东、台湾、东南亚一带张氏华人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村里有两座遐迩闻名的古建筑,一处是张氏宗祠,年代久远,大方堂皇,古色古香,吸引远近游客,台湾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为它写下“张氏家庙”牌匾;一处是爱国词人张元干故居,建于明代,虽不算恢宏,倒也风格别致,让人回味无穷。

宋天圣二年(1024年),这个小山村里走出了永泰县第一个进士张沃(官至饶州都曹)。山村从此引起世人的关注。村民们让人在村口路边的岩石上刻下“龙门”两个大字,作为对这一盛事的纪念。从这时起,月洲张氏走出了48位进士,使月洲成为名扬八闽的科举村。宋皇祐五年(1053年),月洲第七代孙张肩孟高中郑獬榜进士,演绎了一个父子六人六进士、五子同朝、祖孙三代十八条官带的科举辉煌。
张元干(1091~1170年)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又称芦川老隐,芦川老人,永泰嵩口月洲人,宣和七年(1125),任陈留县丞,宋靖康元年(1126年)为李纲的僚属,积极抗金。李纲被罢职,张元干也遭贬逐。作为词人,张元干最大的贡献在于继承了苏东坡词的豪放风格,把爱国主义的内容融进词中,开创了南宋爱国词派的先河,直接影响到后来辛弃疾、陆游的词创作。他是对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以词来抒发爱国激情、爱国思想的第一人。作为政治家,最值得称颂的是他投身抗金斗争和“不屑与奸佞同朝”、敢与秦桧等权奸公开对抗的反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刚直不阿、爱憎分明的高贵品质。
张圣君,又称监雷御史、五雷法主、荡魔将军,是张睦第十三世玄孙

宋天圣二年,月洲村另外一个神奇人物,在张沃登第的报捷声中呱呱坠地。他就是华南地区包括台湾及东南亚一带华人道教信仰人物之一、道教闾山派神人、印度瑜珈教的重要传播者张圣君。
张圣君,乳名慈观。相传张圣君4岁丧父,家境贫寒,以上山砍木卖锄柄和为富人家放牛为生。后随改嫁的母亲江氏到本县盘谷乡连厝林里连姓人家,长大后到方壶岩修炼道法,并在德化石牛山显法,最后在闽清金沙堂得道成仙。月洲村中至今留有圣君出生地“圣君坪”及许多与其传说有关的遗址,如大战五通鬼的鬼坑口、悬崖犁田的九十九丘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