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远庄也叫“文隅寨”,建在嵩口镇月洲村金鸡潭旁的一座小山包上,坐北朝南,背山面水,庄内建筑依山势而建,一座座呈品字形的木楼彼此相连,让人觉得仿佛走进一座迷宫。当地老人说,整个寨堡占地3000多平方米,外圆内方的寨中有120个房间,寨左边墙外还有20多个房间供长工、勤杂等人员居住,最多的时候里面住了200多人。只如今这些木构多已倾毁,加上从上世纪80年代起,寨内就无人居住,更显得残垣断壁,满目疮痍。

宁远庄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寨墙长数百米,高六米,用近一米厚的青石块堆砌而成,既高且厚,上筑有跑马的通廊(惜已倾圮),下辟有四个大门,其中东正门装有两重木门。寨墙上还整齐排列着大大小小的圆孔和方洞,当外敌来袭时,紧闭寨门,可从方洞往外射箭,有效杀伤敌人,当敌人靠近时,可从圆孔喷射滚烫的沸水,不让敌人近前。除了这些放哨眼、射枪孔外,寨内还设有通往寨外的地下取水暗管、地下盐仓、粮仓。据说,寨堡当年还承担着某项秘密使命,听上去神秘莫测。
建造宁远庄的主人叫张谦,生于康熙年间,是永泰第一个进士张沃的27世孙,字运,号牧堂,俗称文隅公,例授文林郎,是清朝乾隆戊辰(乾隆十三年,1748年)版《永泰县志》的同校订。张谦乐善好施,为人秉性忠直,曾经乐捐整修过县治明伦堂、文庙等,还建过蜚英石拱桥,经常铺路济穷、施茶赈粥,深为乡邻拥戴。乡人都说:“宁为张公所短,勿为刑罚所加。”


寨内布局上也沿袭了南方院落“四水归一堂”的结构:在正门进来都有一天井,院子的四面建筑都略向院中倾斜,下雨时,雨水顺着屋檐落入院中,也即古话“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写照,同时为了能够及时疏通积水,院中周边挖有排水道将水排出。为了能留住“财气”,往往在排水道上巧妙地堵有镂空小石板,石板上开有方形或者“贝”形的开口,以便过滤水中之“肥”。
宁远庄厅堂里曾经挂着一块乾隆皇帝御赐的匾。当年,并非谁家都能盖大房子,而那块匾就相当于皇帝赐给盖大房子的权利。加上当时张谦在朝为官,月收入300担,家境殷实,宁远庄从内到外的精致可想而知。也是因为这块匾,宁远庄厅堂上方出现寻常百姓家少有的“四梁扛井式”结构(纵向两道房梁与横向两道房梁相互交错,成井字回廊状)。可惜文革时期,赐匾被烧毁,只留下挂匾的框架。


在正门小厅和正厅的两边墙上,贴满了清朝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年间从京城各地发来的“捷报”,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林林总总足有百张之多。这些都是庄里的人在科举考试中举后的京报、院报,来一张贴一张,因为过去的“捷报”要求使用相同的字体,所以,看上去始终一致。据说,张谦的六个儿子被村里人称为“六得”,就是因为他们全都获得过功名。目前国内还没有其他地方发现保存数量如此多的“捷报”,非常罕见和珍贵。只可惜字迹斑驳脱落,许多已模糊难辨。主人的用意十分明显,是要让后世子孙明白“惟有读书高”的道理。“安宅在仁”、“欲高门第需为善,要好儿孙在读书”、“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这些建庄时候主人留下来的警世恒言在庄内的各处砖雕和门楣上仍然清晰可见,足见主人对子孙们的良苦用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