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福州古炮台之长门炮台(连江县琯头镇)

(2014-08-27 17:04:34)
标签:

长门炮台

连江琯头

中法马江海战

全国文保

林则徐

分类: 老福州的记忆之连江罗源

福州古炮台之长门炮台(连江县琯头镇)


 

福州古炮台之长门炮台(连江县琯头镇)


福州古炮台之长门炮台(连江县琯头镇)
       长门村隶属连江县的琯头镇,这里与南岸的金牌门仅隔一箭之地,素有扼江控海之险。据史料记载,南宋时设五虎巡检司于长门,每年春秋二汛巡防至马祖、澎湖列岛,到了清朝便设立长门提督衙门,民国时期设立闽厦要塞司令部,驻军多达十几营,防卫森严,连远在厦门的胡里山炮台也归属长门管辖。

        长门村中有一座长门山,又叫桃源岭,海拔77米,山巅上有一座规模宏伟的古炮台遗址,因山而名,人称“长门炮台”。实际上在明清时期,“长门炮台”并非专指长门山上的这一座炮台,而是闽江口北岸的礼台、电光山、射马、划鳅诸台及南岸的金牌、獭石、烟台(燕京)诸台的总称。当时在长门山上分设有山巅炮台和江岸炮台,其中山巅炮台因曾设探海灯于此,又名“电光山炮台”,江岸炮台备军舰进出口礼仪之用,故称“礼台炮台”。现在我们看到的位于长门山上的炮台实际上是“电光山炮台”,因它是北岸诸炮台之首,又是现存中国最古老、最大的炮台,所以人们习惯性地简称它为“长门炮台”。

        从光绪年间萨镇冰族叔萨承钰撰写的《南北洋炮台图说》中可以看到,闽江沿线的明清海防炮台群,自东而西,依次有壶江炮台、黄霞寨炮台、长门山炮台、金牌炮台、闽安炮台、南岸炮台、南般炮台、田螺湾炮台、圆山水寨炮台、琴江炮台、罗星炮台和马限山炮台等十一座,实际长度约35.2公里。其中对长门山炮台的描述为“(长门山炮台)左接琯头,右通焦尾,前控金牌壶江,后枕大坪东岱,五虎排牙,两龟守口,洵为天然保障也”,可见其兵家必争的地位。
福州古炮台之长门炮台(连江县琯头镇)

福州古炮台之长门炮台(连江县琯头镇)

福州古炮台之长门炮台(连江县琯头镇)

福州古炮台之长门炮台(连江县琯头镇)

福州古炮台之长门炮台(连江县琯头镇)

福州古炮台之长门炮台(连江县琯头镇)

福州古炮台之长门炮台(连江县琯头镇)

福州古炮台之长门炮台(连江县琯头镇)

福州古炮台之长门炮台(连江县琯头镇)

福州古炮台之长门炮台(连江县琯头镇)
        据《连江县志》记载,长门炮台始建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后在长门设统领衙门,有练兵较场、兵营、弹药仓库等设施。道光三十年(1850年)三月,云贵总督林则徐回籍养病,抱病乘船到闽江口五虎礁和闽安、长门等要塞察看形势,对长门、金牌炮台重新规划督建,初建时为土炮台,环山砌筑石城墙,墙高三米多,厚一米,东西岭要隘处各建有圆形拱门洞一处作为通道,城垣外挖有深沟,宽二至三米,深二米许。

        光绪六年(1880年),在长门山设立“闽口要塞总台部”,电光山炮台共安装德国和英国造的大炮五门,配官兵145名,并有探照灯装备监视敌舰,配兵十名,总台部统管闽江口各炮台兼带陆营

        光绪八年(1882年)将土炮台改建重修,始具规模,平面呈圆形,由主台、炮位、操场、营房、弹药库、电光设施等组成城堡式建筑,营垒直径约95米,厚0.8米,最高处6.5米,占地五十亩,外墙基座和上层内部均采用花岗岩大条石砌就。炮位的围墙用糯米浆、红糖、石灰、净沙夯筑,厚三米多,十分坚实,中间用巨大优质枕木顶柱,靠外缘第一层台座安放大炮,往里再下一层用作兵营宿舍、弹药库、活动室等。炮台背面的缓冲区设300平方米的大校场、阅兵台、议事厅,高处有指示旗台。台地上至今还遗存两门造型相同的炮位,连环炮台原来装备着李鸿章从德国购进的十多门克虏伯大炮,目标锁定闽江入海处。据说当年这里装备的大小炮共几十门,现在,山顶只有一大六小七门炮,是某年拍电影时留下的仿制品。在炮台侧面还遗留着当年作战的地道,有三个出口,深不可测。

        光绪十八年(1892年),清廷重修长门电光山主炮台,安大炮5门,配兵145人,统辖电光山、划鳅、烟金(烟台、金牌)、岩石、闽安等6座炮台。 

        长门炮台在历史上最辉煌的一幕发生在光绪十年(1884年)的中法马江海战中。光绪十年闰五月二十二日(7月15日),法国海军提督孤拔率舰队侵犯闽江口,以“游历”为名,强行经长门进抵马尾港,与清北洋海军福建水师对峙。扼守长门的福州将军穆图善移驻连江,亲临前线指挥。并在长门炮台上部署德国克虏伯炮五门(210毫米口径一门,170毫米口径四门,另有200斤、300斤不等的土墩炮数门),对岸的金牌炮台则有克虏伯炮两门。

        七月初三(8月23日)下午13点45分,中法马江海战爆发,前后不到半个小时,仓促应战的福建水师全军覆没。初四上午,法舰又炮轰马尾船厂(福州船政局),使之变成一片废墟,初五,法军在罗星塔登陆,夺三门克虏伯炮,此后几天,因见进攻福州的意图无法实现,又怕被封锁在港内,法舰不得不悻悻而退,驶向下游,并一路逞凶,逐次轰击闽江两岸炮台,因各处炮台设计是炮口朝向闽江口,无法攻击从上游驶来的敌舰,以致几代福建督抚苦心经营的福建海防体系如摧枯拉朽般毁于一旦。

        当法国海军提督孤拔率领着以旗舰“伏尔泰号”为前导的法国远东舰队向东海驶去即将跳出清军防线时,长门炮台的炮声终于让他吃了大亏。长门炮台原是闽江的第一道屏障,如今却成了最后的关卡。海战打响后,福州将军穆图善亲率八旗洋枪队三营和陆营统领王得胜驻守长门要塞,督勇抗敌。初五,法舰企图打通出海口,开始攻击长门炮台,驻守长门炮台的副将洪永庆、陆营守备康长庆等开炮迎击,法舰连中2炮,重伤欹侧,旋即退去。初六至初九,法军为求出口,集中八艘兵船内外夹击长门、金牌两炮台,清兵奋起反击,打败了一次又一次进攻。初七,驻守金牌炮台的金牌汛右营游击杨金宝准确地击中了法军旗舰“伏尔泰号”,据说法国海军提督孤拔就是在这一炮中身受重伤,最终埋骨澎湖,与他一同毙命的还有他的上尉副官和传令兵,而那座击毙孤拔的大炮因缺了个角,被尊为“缺嘴将军”。初九,法舰“拉加得桑尼亚号”从基隆赶来闽江口,闯入长门水道,被长门炮台连连击中,前弦装甲被击穿,主炮底座受创失灵,在死伤近十人后仓皇逃窜。虽然取得的胜利鼓舞了民心,但长门炮台在法国海军强烈的炮火下严重损伤,金牌炮台则被全部摧毁。初十,法军全部驶出闽江口,驻泊马祖澳,马江海战以中国惨败告终,唯一可值得后人津津乐道的是击毙了法国海军提督孤拔。
        在炮台的前方有一块福建省级文物保护的青石碑,碑上镌着:“长门炮台,形势险要,有『省府门户』之称,在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中,发炮打击侵略军,卓有成绩。台位历来为驻防要地,是反侵略战争中富有意义的遗址”,这是对长门炮台一个最好的评价。

福州古炮台之长门炮台(连江县琯头镇)

福州古炮台之长门炮台(连江县琯头镇)

福州古炮台之长门炮台(连江县琯头镇)

福州古炮台之长门炮台(连江县琯头镇)

福州古炮台之长门炮台(连江县琯头镇)

福州古炮台之长门炮台(连江县琯头镇)

福州古炮台之长门炮台(连江县琯头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