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太尉宫位于罗源县中房镇以南的乾溪村,始建于五代梁开平三年(909年),原是陈氏家祠,系陈苏所建。陈苏(831-915),字高行,是河南光州固始县华岳村灵潭境贡士,唐乾符三年(876年)随王审知入闽,唐末至罗源新丰里曹峰(今乾溪村曹塆)定居。他教民众种稻种菜,植桑养蚕,还办学校,对百姓进行文化和文明教育,贞明元年(915年),陈苏卒,年85岁,乡人感念他的恩德,把他作为神,供奉在陈氏家祠,称“高行先生祠”。宋嘉定二年(1209年)敕封为“英惠侯王”,嘉熙三年(1239年)加封“显佑嘉应侯王”,即建造宫殿于祠前,称大宫。同年,陈苏十五世孙陈庆抗金有功,18岁战死沙场,被封为“都统伏魔太尉”,配享于宫,并予以扩建,改名“陈太尉宫”。
太尉是秦汉时期中央掌武事的最高官员,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武帝时以贵戚为太尉,与丞相同等。东汉太尉就是丞相。魏晋以后,太尉作为“三公”之一,位高而无权,后来逐渐演化成名誉职,明代就不设太尉了。
陈太尉宫经宋、元、明、清四代扩建,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其中宫外建筑物有大道、门亭、旗碣、宫埕等五地1800平方米,宫内建筑占地1155.07平方米。陈太尉宫坐西向东,偏南十度,由宋代建的正殿、明万历年间建的北配殿、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建的南配殿和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建的戏台、门楼组成,是江南仅存完好的,融宋、明、清三朝风格的一座木结构古建筑,
1985年陈太尉宫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因陈太尉宫正在维修,我无法进入,只好围着陈太尉宫走了一圈,拍了一些相片。以下是从穆睦前辈的《探寻散落在福温之间的古道(二)中房陈太尉宫》博文中摘录下来的陈太尉宫的介绍:
前殿由门楼、戏台组成。大门结构独特,面阔五间,据记载是清咸丰年间所建,正间为门廊,廊左右砌八字屏墙,门廊上方由斗拱组成藻井,廊前檐下为七层如意斗拱连叠,上承歇山顶屋盖,翼角翚飞,古朴大方。门两侧石柱上嵌着一幅对联:“神殿重修永镇河川崇祀典,虬松倒插长标斗里显威灵”
。
戏台与门楼连为一体,也是建于清咸丰十一年,是乡人演社戏的地方。戏台为单檐歇山顶,飞翼高翘,层层斗拱垒叠成的八角形藻井瑰丽美观,高台沿口嵌着花鸟等图案的雕板,刻工精湛,色泽鲜明。平时戏台间是个过道,演戏时将木板铺设对道之上,左右戏台即可连成一体。戏台两侧建有包厢,与南北配殿相连。
正殿为宫内主体建筑,单开间,进深两间,前廓后堂,台基高一点二米,面阔三间14.1米,进深五间21.22米,建筑面积326平方米,立柱28根(长1.16-1.19米),其中明间间广6.8米,立柱皆用柱头科斗拱,屋面结构通过其过渡到柱顶,明间上方结藻井。大殿正中端坐着两米多高的嘉应侯王及其夫人,嘉应侯王即建宫者陈苏,长须圆目,冠顶明珠,紫袍玉带,威风凛凛。
据现状分析,正殿原本的进深应为四间八椽,南宋扩建时将后金柱位置后移,并向后扩出一间二椽,改为十椽屋,梁架随之变动,屋脊也随之抬高。清代扩建时,又于殿前加建轩廊一间。但殿身构架做法仍带有一些宋代闽地木构建筑的特征,如柱身卷刹,梁栿圆形断面、下施锡杖雕,不用普拍枋,单拱素枋等。
南北配殿为明代后增建。北配殿,面阔三间,进深六间,单檐歇山顶,由二十根梭形柱支撑抬梁式梁架,明间上方六角形藻井以斗拱装饰,雀替刻卷草云纹。南配殿形制与北配殿近似,惟瓜柱、斗拱等处雕刻的花纹更为精细繁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