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福州古桥之龙江桥(福清市海口镇)

(2014-08-19 15:55:24)
标签:

龙江桥

福清海口

福建四大古桥

中国十大古桥

全国文保

分类: 老福州的记忆之闽侯福清

 

福州古桥之龙江桥(福清市海口镇)

 

福州古桥之龙江桥(福清市海口镇)

        龙江桥位于福清市海口镇的龙江入海口,与漳州江东桥、泉州洛阳桥、晋江安平桥一起被称为“福建省古代四大桥梁”,更与赵州桥、安平桥等一起名列“中国十大古桥”之一,是福建省内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宋代石梁桥。

        龙江是福清的母亲河,初名螺文江,宋时由邑人林栗改今名。其上流是县城南门的龙首河,下流汇入海口江,在流经海口时,江面宽五里,水深达五丈,每逢涨潮,波涛滚滚,汪洋一片,常有覆舟溺人之祸。龙江桥始建于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太平寺僧人惠图、守忠等倡议造桥,取弥勒岩之石垒筑桥基,政和三年(1113年),由惠图、守忠“统其事者”负责全局,金峰辉禅师、瑞岩臻禅师、太平登和尚诸僧人四处游说募缘集资,惠雯、妙觉等二十六个僧人“典石局督工匠”负责现场施工,里人林迁、林霸、陈侈、王思臻、陈尤、潘保等三十余人负责采买石料、装运船只、出入收支等事,前后历时十载,耗钱500万缗(每缗1000文),于宋宣和六年(1124年)始告桥成。龙图阁大学士林遹为记,初名“螺江桥”,后由提刑学士刘乔改为“永平桥”,意思是从此过江永保平安。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里人、少卿林栗从西岸渡口垒石为堤直接桥西,是为小桥,使涨潮时不须舟渡,方便了行旅,并根据“江南沙合接龙首”的古谶语,改桥名为“龙江桥”。

        桥头建造有实心镇桥石塔两座,分列左右,人称“龙江桥塔”。塔高约五米,七级六角,仿楼阁式,须陀座,塔身浮雕坐佛、侏儒、狮子、莲花等图像,顶镇葫芦塔刹,雕工精细。神态自然,保存完好。有联曰:“长桥镇海口,双塔锁巨龙”,描绘出龙江桥的雄姿。
福州古桥之龙江桥(福清市海口镇)

福州古桥之龙江桥(福清市海口镇)
        龙江桥的各个孔门原来都有名称的。有的是根据传说而来,如第四孔的“猪屎墩”传说是抬猪屎的“嘿嘿”资建而得名;有的由形象而来,如第五孔的“长条石”、第七孔的“翘鼻”、第十六孔像瓜蒂的“蒂蒂石”;有的以石色定名,如第八孔的“青石”、第十五孔的“红红石”;有的是指桥下特产,如第九孔的“大爪蟳”。还有第十至十四孔的“抓蟳仔”、“母鸭墩”、“母墩脚”、“高墩脚”、“短墩仔”、“豆腐墩”等等。

福州古桥之龙江桥(福清市海口镇)


福州古桥之龙江桥(福清市海口镇)


 

福州古桥之龙江桥(福清市海口镇)


福州古桥之龙江桥(福清市海口镇)


 

福州古桥之龙江桥(福清市海口镇)

 

福州古桥之龙江桥(福清市海口镇)

        龙江桥横跨龙江下游,东西走向,是平梁式结构的石桥,上至石栏和独具匠心的横铺石板,下至填基架梁,均以石为材。龙江桥初建时有42孔,明时因建海口民城塞去两孔,现保存有40孔、39墩,孔径从9米至13米不等,桥宽4.2-5.2米,全长476米。桥墩高6米,成舟形,两分水尖间长为10米,墩宽3.3-4.2米,墩顶帽石上架有石梁,每孔六根,每根宽0.6-0.75米、厚0.6-0.9米,约重15吨,在石梁上再横铺石桥板为桥面。两侧设石栏杆,护栏石柱用材粗大,造型简朴。大桥加上引桥,总长700多米。

福州古桥之龙江桥(福清市海口镇)
        龙江桥建成迄今,已历887年风雨侵蚀、海浪冲击,依然坚实如初,如浩瀚长虹横卧在烟波淼淼之中,担负着海口镇晨光村、东岐村、梧屿村等五个自然村上万村民日常往来的重任,足见其高超的造桥工艺。自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至民国400年间,历代皆有修葺,可考的有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康熙三年(1664年)、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和民国八年(1919年)等十多次,平均每二、三十年大修一次,当地绅衿、耆民为表功绩,立碑纪念,石碑现仍立在桥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多次拨款维修,先后把第六、七、二十六孔的木桥面改修为石桥面,石梁断折亦随毁随修。2009年11月,福清市政府斥资400万修复古桥,让古桥焕发新颜,漫步桥上,但见桥面条石长短不一参差不齐,两边石栏有的是旧柱新栏,随处可见维修保养的痕迹。

福州古桥之龙江桥(福清市海口镇)


 

福州古桥之龙江桥(福清市海口镇)

福州古桥之龙江桥(福清市海口镇)

福州古桥之龙江桥(福清市海口镇)

福州古桥之龙江桥(福清市海口镇)
        海口镇是龙江的入海处,古镇因此而得名,早在唐朝时海口镇就已是福建沿海的关防重镇,也是水陆的交通枢纽。据《闽都记》记载:“宋时海口为镇,聚民市,未有城也。国朝嘉靖三十四年,倭犯海口镇,民死者半,巡按御史吉澄清发帑金七千余帐恤之。镇民愿以所颂筑城,周八百十四丈。其后倭夷屡犯,此镇有城可守。” 可惜的是88年后的清顺治四年(1648年),海口民城毁于抗清烽火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