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到过白鹤梁


标签:
水文标志石鱼报汛书法题刻少年美梦原址保存 |
最早听说“白鹤梁”,是在一个有星无风的夏夜。姐姐说:在涪陵城北的长江深处,有一道1600米长15米宽的天然石梁,古称巴子梁,上面刻满了鱼与词。这石梁常年沉睡在碧绿清澈的江底,仅在枯水季节才冒出头来露会子脸。故而,水涸鱼出之时,当地人纷纷挽起裤腿,趟过浅滩,爬上梁脊,从公元763年走到公元1963年,把各样鱼儿及篆、隶、行、楷、草、颜、柳、苏、黄,一回看安逸。
石梁上啷个要刻鱼呢?
古人习惯以鱼为记标志水文噻。比如,唐代双鲤的腹高,相当于涪陵的枯水位;清朝石鱼的眼睛,代表长江最低水位。
啷个还要刻恁多题词呢?
从前的官吏文人,都喜欢在涸水期登梁观鱼,官员记录水位与石鱼间的距离,墨客吟咏收成与石鱼间的关系。经年累月,各个朝代的题刻自然就横七竖八铺满石梁的旮旯角落啦。



时光如水奔腾,眨眼无影无踪,再次见到“白鹤梁”三字,是在彼得·海斯勒的非虚构文学《江城》中。书中记录了作者九十年代在涪陵教书游历的故事,夹杂着当地的历史和风景。其中提到:即将建成的三峡大坝,会使长江上游的一众古迹永远消失,白鹤梁亦将淹没在30多米深的淤泥砂石中,万劫不复。





这座奇迹般的博物馆建成十多年后,我终于来到涪陵,得见白鹤梁。
那些天荒地老的石鱼,像遗落在少年时代的梦境,在模糊的罩体中,在诡谲的液体间,飘荡,沉浮。近在咫尺,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