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生得精彩,死得荣耀


标签:
皇宫花园公墓名人音乐家杂谈 |
18世纪的维也纳见证了帝国的无比繁荣,成为艺术之城,音乐之城和大众之城。我在第一期提到过,1740年查理六世突然去世,长女玛丽娅作为继承人开始了执政生涯,并让哈布斯堡重回巅峰时期。女皇用建筑,雕塑,绘画,音乐,戏剧,为这座城市增添荣耀,还不惜花费六年时间,亲自督办改建了一座有1500个房间的奢华新皇宫——美泉宫。




1780年,玛丽娅女皇去世。她的16个儿女中,最有名的女儿是玛丽,她做了法国皇后,并陪同路易十六登上断头台;最有名的儿子是弗朗茨,他继承了她的皇位,并成为不知疲倦的帝国革新者。
对艺术家而言,皇室开放的态度无异于玉音妙旨,踌躇满志的音乐家和作曲家齐聚维也纳,其中就有莫扎特和海顿的身影,美泉宫的音乐厅曾留下他们激越的琴声。
1907年,斯大林在维也纳研究民族大问题。据说他每天都要同年轻美眉绕美泉宫散步,每天都会目送茜茜公主的丈夫乘坐四轮马车从这里前往霍夫堡。
经过漫长的哈布斯王朝、七年的希特勒独裁统治、十年的同盟国共治,奥地利涅槃为一个独立的民主共和国,维也纳跃升为一座孕育摩登时代的世界之都。百水先生就是这摩登时代最古怪的艺术家之一。
他拒绝理论,相信感官,排斥直线和刻板,厌恶对称和规则,着迷于创造别具一格的装饰艺术。他设计的百水公寓就像一幅随意涂抹的儿童画:红蓝紫黄大块鲜艳的颜色拼在一起,每个色块间虽有深色线条相隔,这些线条却都弯弯曲曲;凹凸不平的墙面上,窗户像是任意插进去的,高低不齐,大小不一;52间房屋和19个露台边,突然这里冒出一株植物,那里探出一棵花朵,有些天真幼稚,有些离经叛道。
维也纳中央公墓是欧洲三大著名公墓之一,历史可追溯至哈布斯堡王朝最后的繁盛时期。当时人们预计20世纪末的维也纳人口将会达到400万,为解决人口增加而带来的墓地紧张问题,政府于1863年在市郊建了这座公墓。公墓开放之初并不招人待见,只有皇室人员在此落棺。二战后,政府为鼓励人们把做过杰出贡献的人带到此处下葬,开辟了一块荣誉墓区,声称凡对国家做出重要贡献而被授予荣誉公民的人逝世后,都可免费在此得到一块墓地。随着安葬和迁葬至此的名人增加,中央公墓渐渐成为奥地利最有影响的墓地,许多要界政员都争着要来此地入土。







游人最多的三号园区在过去百余年中埋葬了诸多家喻户晓的古典音乐大师。自从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替一生漂泊任性的莫扎特建了座两米高的纪念碑,并将他的遗骸从乱坟岗移来这里后,三号墓园渐渐成为音乐家、剧作家和指挥家的身后集结地。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勋伯格、施特劳斯,二十多位世界级音乐大咖纷纷乔迁此地,他们的墓地呈半圆形,恭敬肃穆地环绕在莫莫周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