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有关阿西西城的内容较多,为免照片过多文字雍长,特化整为零分两周发表。本周先上“阿西西的圣弗兰西斯科”、“教会磐石圣彼得“两篇。
建路成癖的古罗马人,早在公元三世纪,就修了一条从罗马南部通往欧洲北部的康庄大道;十一世纪后,这条跨越青翠欲滴的亚平宁丘陵的古道,随着欧洲的商业复兴而再度繁荣。那个时期的意大利尚未统一,公国众多,城邦各据,中部山区一些应运而生的小城不仅建有独立完善的防御工事和居高临下的坚固堡垒,还在税收、法律、军事方面拥有自治特许权。阿西西便是那山高皇帝远的新兴自由王国之一。
这座占地仅4平方公里的小城,山间出产红白相间的特种大理石,谷地广植油质优秀的橄榄树,是天赐富庶之地。但使它成为全世界基督徒朝拜圣地的起因,却缘由一名叫弗朗西斯科的修士。
如果你去度娘上搜“圣弗朗西斯科”,第一个跳出来的也许是美国旧金山。没错,其实那城市本就是以这位阿西西圣徒命名的。
如果你喜欢云游四方,会发现
“圣弗朗西斯科”一词在基督教国家出现的频率,仅次于耶稣基督,就像眼前这座占据了半匹山的圣弗朗西斯科教堂,其庞大壮丽的规模绝不亚于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一样。
这组建筑的精华所在,是教堂内的两层主殿堂。看起来,它更像是中世纪托斯卡纳画派众多杰出艺术家的精品陈列室。契马布埃、乔托、西蒙、皮特罗的巨幅湿壁画,填满了大殿上下两层的所有空间,在摇曳的烛光下,笔触质朴动人,色泽饱和如新,可谓意大利艺术发展史的重要见证。
乔托是重中之重。他发明了在平面上塑造纵向空间深度的优美叙事手法,使绘画变成人人都能读懂的彩色立体文字,既具有普世价值又彰显独立意义,迈出中世纪美术史上的关键一步,播下文艺复兴的第一粒火种。
1997年,意大利中部发生大地震,圣弗朗西斯科教堂的拱顶被震塌,随着泥沙俱下,大面积壁画瞬间碎落一地。意大利人民的心也跟着碎了,举国哀痛如丧考妣。那可是老乔亲手绘制的壁画呀!本着对国宝和国宝级大师的无比热爱,一场全民参与的拯救行动在阿西西拉开阵势。自愿者们花了整整五年时间,奋战一千八百多个日日夜夜,从堆积如山的垃圾中清理出十二万块壁画碎片,并努力将它们拼贴回现在的模样。虽然缺衣少角遍体鳞伤,却因带了一段让人泪目的经历,平添了几分悲天悯人的苍茫情怀。
弗朗西斯科,国译也有称“方济各”的。译音嘛,只要别撞到我这种以音解意的强迫症,本来无所谓的……可是,你不觉得“方济各”更适合老实巴交的闽南大叔吗?
话说1182年,弗朗西斯科含着金汤匙出生在阿西西的呢绒富商之家,原本正二八经叫约翰来着,只因其母来自法兰西,爱取绰号的当地人便称其Francesco,法国佬的意思。不过呢,外号总是比大名更容易让人记住。大家很快就忘了约翰,就像忘了莱奥纳多而铭记达芬奇一样。
小“法国佬”是这个家庭的独苗,被父亲寄予厚望,被母亲宠成王子,少不更事时,也曾纸醉金迷混过社会,拉帮结派占过码头。
那时,邻近许多诸侯小城之间,常为争夺地盘鏖战不断。可能因为虚妄的使命感,也可能希望提升知名度,还有可能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总之19岁的弗朗西斯科加入了阿西西与佩鲁贾的战斗,却不幸受伤被俘。在佩鲁贾屈辱囚居一年后,才被父亲重金赎回;途中又感染热病,差点丢掉小命。
这段挫败的经历让唯我独尊的公子哥元气大丧性情巨变,常常离群索居冥想发呆。1205
年的某天,弗朗西斯科听见十字架上的耶稣对他说:重建我倾覆的教堂。重建我倾覆的教堂。重建我倾覆的教堂。
大家都以为他得了癔症,没人信。他开始一个人在托皮诺谷地默默搬运石头,修筑荒郊野外坍塌倾圮的达米亚诺圣堂,同时变卖了家中的丝绸布匹,慷慨接济贫病的穷苦人。本指望他跻身贵族行列荣宗耀祖的父亲忍无可忍,威胁要取消他的继承权。面对街坊的奚落、母亲的眼泪、主教的训斥,弗朗西斯科在众目睽睽之下把自己脱了个精光,向城外的苏巴西奥山裸奔而去。
这事就算放在今天,也会被视为行为疯癫吧?弗朗西斯科知道不会有人理解他,可能他自己也还没搞清楚到底想要干什么吧。
躲进山洞的弗朗西斯科过了一段相当艰难的隐修生活,渴饮山泉,饥食野果,状如幽魂。1208年2月,他在一次与麻风病人的亲密接触中,感受到自己已经完全战胜了肉体的软弱,灵魂也在凄风苦雨的涤荡下变得甘美丰盈。于是舍弃了隐修士的皮带,改以细绳束腰,立誓弃绝尘俗之物,效仿耶稣在人世时的行为,安贫乐道,广传福音。
重回阿西西后,弗朗西斯科每天在城中勤勉游走,四处呼吁大家要反省悔过,舍弃无度挥霍,关注内心需求,过虔诚向善的生活。由于他的生活方式与所宣讲的理念完全一致,又满腔热忱服务于社会底层,让人印象深刻,圈粉无数。一年后,不少人抛家弃业跟随了他。他们穿麻衣打赤脚,把自己所有的钱财散发给穷人,自己却以乞讨为生。这群以社会底层民众身份向底层民众施予关怀的人,花很多时间在翁布里亚山区蛛网密布的袖珍小城游走宣教,弗朗西斯科称这帮粉丝团为“小兄弟”,并成立了“小兄弟”隐修会,人称“托钵僧”。
这里要对修道士的装扮啰嗦两句,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跳过。
与佛教弟子出家修行时的剃度传统相似,为体现专心服侍天父的诚意和决心,天主教修士入会时亦需剃发,不过不是全部。如果看到有男士头顶中央油光锃亮,圆环周围则水草丰茂,那不一定就是修士,可能是地中海秃头。如果这位男士不仅发型如上所述,还身着连帽长袍,那就十有八成是了。如果他腰上还系着一根打结的麻绳,十有九成半是了——做人要厚道,咱还是预留半成给演员和异装癖吧。
区分不同派别的修士最简单的方法是以衣取人。比如弗朗西斯科修会只穿褐色长袍,人称“褐衣修士”;多米尼克修会一律黑袍加身,人称“黑衣修士”;加尔默修士习惯通体素白,人称“白衣修士”。以此类推,还有“灰衣修士”、“混色修士”,等等。
中世纪的修会与教会一样,需接受教皇的直接领导,是城市中与教会并行的两套系统之一。梵蒂冈教廷最高职位的一般晋升路线是:主教、大主教、红衣主教、教皇,但也不乏由地方修道院院长平步青云的案例。不过在1209年,弗朗西斯科专程去罗马会见权倾一时的当朝教皇,肯定不是为了自己的远大前程。他知道,如果想为兄弟们争取更大的传教空间,必须先得到教皇的首肯,让修会合法化。毕竟这种以城市为据点的新型修会当时还很少见,至少得主动表个态,让教皇老人家心里有个底。
于是,在弗朗西斯科修会的兄弟们宣誓“绝对服从西斯廷的管理、终身为打击异端争取民心加强天主教在边远山区的影响力而不懈努力”之后,教皇慈祥地笑了,他说:平身吧,来自阿西西的年轻补赎者!
1219年6月,弗朗西斯科带了十二位修士乘船在尼罗河三角洲登陆。苏丹询问他到此的目的,弗朗西斯科回答:我不是人派来的,我是至高的天主派来的。我到这里来,向你们传播福音的真理,救恩的道路。苏丹欣赏能说会道勇气可嘉的弗朗西斯科,一连召见了他好几次,有意留他长住。乔托的壁画《圣弗朗西斯科在苏丹廷上》,描绘的就是这个故事。
弗朗西斯科命人生起一堆火,建议和苏丹做个实验,他说:假如你的人民接受天主的真理,我很愿意在这里住下,假如你的主意还拿不定,一时不能判别什么是真理,我可以和你的祭司一同踏进火里,谁不惧怕,谁就是真理的拥有者。苏丹直言他的祭司没有这么生猛,没人敢接受这般恐怖的挑战。弗朗西斯科再次抛出挑战书:如果国王愿意放弃对穆罕默德的信仰归依基督,我可以立刻走到火里去。他边说边撩起长袍,作势欲赴汤蹈火,吓得满宫臣子慌忙掩面,惊惧逃串……这画风怎么和传说中视死如归的穆斯林出入嫩个大呢?
1220年,弗朗西斯科因病从西班牙返回阿西西,发现修会中有人开始贪恋财富和权势,不愿再过清心寡欲的生活,便辞去总会长的职务,找专人来管理这个愈加庞大鱼龙混杂的团队。
无官一身轻的弗朗西斯科花二年时间专心撰写了《十字架前的祷词》、《早期的规范》、《后来的规范》、《证词》、《劝戒》等著作。
1221年,弗朗西斯科意识到,阿西西的广大市民才是修会急需拉拢的得力合伙人。只有彰显更多的权力,才能获得更多的支持;只有获得更多的支持,才能为修会提供足够的基本生存保障。于是,他为在俗修行的信徒们,成立了弗朗西斯科第三修会。
1223年,在他的不断努力下,最后定稿的“弗朗西斯科修会”章程终于获得罗马教皇的正式认可。
乔托与弗朗西斯科是同时代人,对他的相貌和事迹应该了解最多,他绘制的二十多幅弗朗西斯科生平湿壁画,天真诗意,与弗朗西斯科真挚谦卑的天性正好契合。现在,就让咱们沿着这些美丽画面温润的轨迹,回到七百多年前的阿西西,听听这位传奇修士的传奇故事吧。
故事1:某天傍晚,弗朗西斯科传教归来,听见鸫鸟和山雀在树梢上吵吵嚷嚷,啄木鸟围着树干发出短促的尖叫,便伸手召唤它们。鸟儿们飞过来围拢在他脚下,扬起小脑袋脆声齐问:做啥子嘛?
弗朗西斯科和颜悦色地对它们说:我的鸟姊妹啊!你们不知如何编织,天父却给了你们羽毛衣裳御寒;你们不耕种也不收割,天父却给你们五谷充饥、泉水止渴,山谷遮荫,高树筑巢;你们多么富有啊!人类要劳累疲顿才行得十里路,天父却给了你们翅膀在空中自由飞翔;你们多么富有啊!人类需要努力学习才能开口歌唱,天父却让你们天生拥有动人的嗓子。飞吧,唱吧,去四方颂扬造物主赐予你们的一切财富吧!
听完弗朗西斯科的碎碎念,鸟儿纷纷拍打翅膀唱起动人的赞美歌,飞向四面八方。
故事2:传说离阿西西不远的古比奥城外,有一只肆无忌惮的野狼长年猎杀城内的鸡羊牛人,使古比奥所有的生灵惶惶不可终日。关键时刻,赤手空拳的弗朗西斯科闪亮登场。他和风细雨地对那小畜牲说:我的狼兄弟啊,建议你加入素食者行列吧。如果我保证你一日三餐吃香喝辣不挨饿,你能答应不再袭击这里的鸡羊牛人吗?恶狼顿时目光温柔迅速点头,并与弗朗西斯科拉钩上吊一百年不变。弗朗西斯科手握狼爪,要求古比奥人为它提供足够的食物,并保证不再让看门狗对它咆哮。
此后,凶残的饿狼变成友善的狼狗,每天从一家走到另一家,接受人们轮流施舍的食物。人狼和睦,直至终老。
十三世纪是中世纪黑暗时代即将结束的末期,在经历过大灾大难的普通民众心里,教堂可能是搜刮民脂民膏的腐败温床,主教可能是脑满肠肥的寄生虫,而贫穷的传教士虽然能够打动人心,却又被视为可怜的乞讨者,与正规天主教会英气逼人的神父形象毫无关联。
弗朗西斯科的出现告诉人们,宗教不是一场教人敬而远之的刻板弥撒,宣教者不是主角,只是一个传递福音的使者,不能恣意妄为的表现自己,而将教义的本质撂在一边。再者,神圣家族并非高不可攀,马利亚是慈爱的母亲,耶稣是超萌的娇儿,他们是慈悲的天父是怀着对人类最恳切的爱造就的。信仰是触手可及的彼岸花,目的是让你的灵魂飞升天堂。
故事3:虔诚的弗朗西斯科对世间万物皆心怀敬畏,把自己内心的虔敬化作朴素又炙热的歌咏。他是焚香顶礼而来,自然沉着从容,全无烟火之气。这感天动地的热情,让音乐天使成为他梦中常客。月黑风高之夜,琴声飘邈,深歌慢吟,怎不令人绝倒!
故事4:弗朗西斯科1224年在拉韦尔纳山中隐居,实行为期40
天的断食修行。惊人的奇迹在这个秋天发生在他的身上:耶稣化身为圣翼天使穿过云层从天而降,将受难时留在手足及右肋的五处伤痕投射在弗朗西斯科身上相应的部位。
身带“圣痕”的弗朗西斯科益发受人敬仰,被认为是继耶稣之后最完美的基督徒,上帝的第二个儿子。
然而,弗朗西斯科的身体在长期劳神费力和饥寒交迫的双重消耗下,本就相当虚弱,怎能再负担得起这般决绝的自残。他的视力迅速衰退,生命在45
岁就走到了尽头。
故事5:弗朗西斯科让修会兄弟把自己抬到能看见阿西西的山坡,最后一次澄心滤意地感知大自然的气息,最后一次贪婪地呼吸泥土的清香。他仿佛看到春花烂漫柳绿莺鸣,晓风荏苒霞落晚树。他说太阳是他的兄弟,月亮是他的姐妹,它们带来光,让世上万物能被人看见;他说风带来清新的空气,云带来凉爽的春雨,它们也是他的兄弟姐妹;同样,山间的泉水和世间万物都是他的兄弟姐妹。就连死亡,也是他的兄弟姐妹,他要张开双臂拥抱它。他说,只有穿过死亡的黑暗,才能到达永生的光明。
1226年10月4日,弗朗西斯科在阿西西郊外一所修道院的小礼拜堂内平静离去。第一修会的修士、第二修会的修女,第三修会的俗家弟子,以隆重的天主教礼节,将他的遗体迎往阿西西城。
梵蒂冈的反应这次出奇的快,不到两年就追封他为全意大利的主保圣人,并将他逝世之日定为天主教的纪念日。鉴于弗朗西斯科有通鸟语懂狼话的特异功能,这一天又被定为世界动物日。因他曾不遗余力地歌颂大自然,还被后世奉为生态环境的主保圣人。
1228年7月,为方便修会的正常运作和朝圣者的需要,阿西西人在罗马教皇的鼎力支助下,举全城之力,耗时25年,在弗朗西斯科的安葬处建了一座附带宽敞修道院的恢宏教堂。地下室的弗朗西斯科墓位旁,收藏了他穿过的外袍和拖鞋,以及《万物颂歌》和《生命之书》的原本残片。
如果你去阿西西,请一定要在嘈杂退尽的夜里走过弗朗西斯科大街;一定要依在灯光晕黄的老城门旁边,看看月明星低下的弗朗西斯科教堂。那会给你带去完全不同的感受。是一种超越煊赫声名的空灵。是永恒的静穆。
弗朗西斯科诗歌:兄弟姐妹 太阳月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