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西西里的首府巴勒莫呆了两天仍觉时间太过仓促,不是因为这城池有多庞大,是需要消化的东西实在太多。每时每刻都在不同的时空中切换和穿越,在阿拉伯雕刻、诺曼式圆顶和拜占庭镶嵌画的组合里昏迷,苏醒;再昏迷,再苏醒。
诺曼王宫建于11世纪诺曼人统治时期,外表简朴,内部华丽。地下室收藏了不少中世纪祭坛画和文艺复兴早期坦培拉。黯淡的光线让我没办法拍到几张像样的照片,神秘的氛围却能将艺术的感染力强调到极致。
位于王宫二楼的帕拉提那礼拜堂,有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空间。拜占庭繁复的马赛克拼贴图案、镶嵌金叶的彩色玻璃、精雕细琢的蜂巢壁龛......真正满屋生辉。
马赛克艺术起源于古希腊,是一种使用小瓷砖或小陶片创造出的色彩渐变图案。晚期的马赛克艺术家为使这种古老的装饰更为多元化,会将陶瓷片切割成更为细小的碎粒,投入更长的时间,镶嵌出色彩更为丰富的图案。 这种成本极高的奢侈艺术品,当时只有统治者或巨富才消费得起。
拜占庭时期的马赛克艺术盛行,得益于早期基督教。谁也没想到,在东罗马教廷对基督教残酷镇压的白色恐怖时期,马赛克艺术竟成为手无寸铁的底层基督徒表达信仰的强悍方式。那些目不识丁的穷苦民众,每晚都悄悄聚集在相对安全的地下室,用能够找到的各种彩色碎石,把圣经的故事和基督教烈士的传说,用自己的理解拼凑起来,贴满地下通道的墙壁。天长日久,这些默默无闻的基督徒,人人都炼成了拼图高手。君士坦丁大帝登基后,基督教得以合法化,大批民间艺人涌入拜占庭教堂,游刃有余地用马赛克装饰圣殿的地板与和天穹,色彩愈来愈多丰富,构图越来越娴熟,使拜占庭艺术几乎要与马赛克一词划上等号。
金箔马赛克最早出现在拜占庭统治下的巴勒莫。当时的君王和贵族为炫耀财富,命艺术家把金箔烧制在各色透明玻璃上,做成金底马赛克,再捣碎使用。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马赛克艺术黄金时期。
圣约翰隐修院有典型的阿拉伯方形身体和醒目的诺曼式红色圆顶。在公元6世纪,它原本是拜占庭人建立的东正教堂;阿拉伯人征服西西里后,教堂被改建为清真寺;
1136年诺曼人登岛后,又将清真寺改为本笃会隐修院。
石板铺就的中央走廊两边,各有一个隐蔽的弧形通道、三个残存的半圆壁龛、四个废弃的拱顶凉廊、一块隐修院必不可少的种植园。无论是茂密的棕榈树、古老的龙血树,还是狂野的火焰树,通通斜插横伸不拘一格,天生巴勒莫特有的迷人气质。当年修士们闲来于柑橘树下长坐,一定相当享受这些植物带来的幽微激情。
既然进入圣约翰隐修院,咱们不妨了解下约翰其人吧。
约翰是耶稣十二位门徒中最为年轻,被大家公认“主最钟爱的”那个人。是亲历耶稣传教期间发生的所有神迹,在最后的晚餐中斜倚在基督怀里那个人。是耶稣被钉十字架后受托照顾圣母,并带着马利亚离乡传教的那个人。
基督升天之后,约翰在耶路撒冷和撒马利亚四处奔走,传教成绩卓著。为使异邦人也能聆听福音,他携圣母离开耶路撒冷,前往小亚细亚讲道,定居以弗所。
在委拉斯凯兹、凡.艾克、菲利皮诺.利皮、乔托等大师的笔下,圣约翰常常被表现为身披红袍的翩翩少年。我比较喜欢格列柯笔下的约翰,俊美沉静,满脸问号。
耶稣曾对彼得说,他要留着约翰。果然,在古罗马帝国掀起的大规模迫害基督徒运动中,彼得和保罗均在罗马遇害, 唯有约翰幸免于难。
大约在公元94年,约翰被捕于以弗所。在罗马,他以耄耋之年承受鞭笞之刑。传说他被投入沸腾的油锅,却在沸油中毫发无损,无计可施的教皇只得将他放逐到帕特摩斯岛,而他却在岛上获得神启,编写了《启示录》。
公元96年,残暴的老教皇去世,约翰获赦重返以弗所。他一面继续宣教,一面撰写《约翰福音》和《约翰书信》,以神学的观点讲论耶稣生前日常及言论。他说:我把这些事记录下来,为使你们信耶稣是救世主,并使信他的人因他的名而得永生。
约翰活到100岁,于公元104年终老于以弗所。他死后被天使接进天堂得享荣耀,常与施洗约翰一起,立于圣母子之侧。
因为写过福音书,约翰被尊为出版社和书商的主保圣人。
位于四角广场背后的海军元帅圣母教堂旁边,还有一座少见的圣约瑟教堂。它由戴蒂尼修会建于17世纪初。突出的巴洛克几何形体立面、宏伟的罗曼式钟楼、经典的阿拉伯式圆顶,如麻线纠缠,剪不断,理还乱。
16世纪是意大利新兴宗教修会得以普遍发展的时代。戴蒂尼修会的目标是:向教徒宣讲真理,发扬神职人员的克己精神,提倡勤领圣事和学术研究。但此教堂的内部装饰显然违背了修会创办者的初衷,非但不节俭,那夸张的连环穹顶、浮华的巨型天顶画、黄铜的枝形吊灯、镀金的守护天使,可谓极尽奢华。
我坐在宽阔的圆形中殿,看当地人排队走向告解室,看得入迷。殿堂里时时有嘈杂声传来,那是现世中的喧哗,而这间红木小亭,却游离在三界之外,寂然无声。
罗马天主教认为,信徒所有的罪恶,都可以通过对合法圣职人员的坦白,并在承诺对所犯之罪悔改后,籍神职人员从天父处获得旨意,
得以完全赦免。从法律角度看,这样行事恐怕有待商榷;从人性角度看,神父不啻于一名杰出的心理医师,让忧心忡忡的忏悔者灵魂净化茅塞顿开,蓄积勇气,直面明天。
只是,这里的告解室怎么只掩蔽神父不遮挡罪人呢?当悔过者本身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不知告解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
咱们说回圣约瑟。以某某圣徒命名的教堂多如星辰,而以约瑟为名的,孤陋寡闻的我还是头次得见。也许,这与他的生平事迹在福音书上记载过于简略有关。
经上记载,约瑟是大卫的后裔,拿撒勒的木匠。圣母马利亚原本许配约瑟为妻,却因圣灵降体而感孕,约瑟最初对此颇感困扰,意欲休之,后经天使晓谕而欣然迎娶。
之后,他照顾马利亚在伯利恒产下耶稣、为躲避迫害携全家星夜逃往埃及......
关于约瑟最后的记录定格在耶路撒冷。马利亚对失而复得的12岁耶稣说:我和你父亲忧心如焚,到处找你。
约瑟死后被封为普世教会的主保圣人。又因其义气、忠诚、安贫、谦卑、服从等美德,倍受东方百姓的礼敬,成为各国劳工的主保圣人。
令我不解的是,为何伟大的约瑟就没有一张单独的肖像画?又为何所有艺术家都把他表现成一脸倒霉相的秃顶老头?难道被青春妩媚的马利亚从众多求婚者里选中的男子,不应该是年轻帅气的吗?
相比之下,还是拉图尔这张《木匠圣约瑟》比较温暖。虽然男主仍是垂垂老矣,然得耶稣小手举烛,影影绰绰的光线下,似闻稚语温言相慰。有子如斯,夫复何求。
巴勒莫城的主保圣人是克里斯蒂娜。她的形象在意大利艺术家手里得到较多表现,从罗马的大理石雕塑到佛罗伦萨的教堂壁画,圣克里斯蒂娜无处不在。
克里斯蒂娜出生巴勒莫的贵族世家,因拒绝崇拜阿波罗神,并将其父的财产施舍给穷人而遭父亲屡施酷刑,包括鞭打裸身、负重沉湖、投进油锅等。但她始终镇静祷告坚守信仰,直至被利箭穿心而死。
依照意国人的非凡想象力和无限引申力,这位升入天堂的圣女不仅能保佑父老乡亲一生平安,还理应成为基督世界的水手和弓箭手的主保圣人——别忘了她曾被沉湖和箭穿。
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安魂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