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近来迷上跑步,不管天晴下雨酷暑寒冬,每天清晨都要出去运动两小时,已坚持多日。对我这种晚睡晚起的惰性动物来说,这样的毅力是既值得钦佩又值得同情的;好友笑我无知,断言:晨运并非是痛苦的事,只需坚持二十天,就会自动上瘾,一天不跑浑身难受。
科学论证:当运动时间足够长,肌肉内的糖原用完,大脑便开始分泌内啡肽,这肽让人产生愉悦感,犹如吞下绿色鸦片,立马神清气爽飘飘欲仙。
新西兰人平日过着隐士一样低调简单的生活,空闲时间却决不会宅在家里玩手机,见缝插针做运动才是他们的人生观和享乐观。在滑翔、蹦极、骑车、划船、攀岩、跑步等五花八门的体力活中,徒步,因为成本最低最容易实施而成为最普及的日常运动,应运而生的是遍布城乡的大小步道,那真是蛛网密布,数不胜数。


如今,新西兰原始、宁静、整洁、安全的几百条步道已美名远扬,吸引着大量同样热爱运动的欧美游客,徒步者口口相传的几大经典线路,更是成为背包客甚为好奇的膜拜之地。其实,带着观光心态去探访步道的人,十有八九会觉得失望:这些仿若天成的小路,并无梦幻般的美景,只有与世隔绝的寂静。
它们,名符其实是人类与大自然对话的最佳途径。




新西兰的步道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人,就算是山区,也不会有危险动物出没,除了一双舒适的徒步鞋,可以什么都不备。只需带着好心情,边走边倾听身边曲韵悠扬的鸟鸣、欣赏头顶优雅滑翔的雪雁、呼吸四周新如清泉的空气……


所有步道的入口都有详细路标,包括每一条支线的长度和所需时间。一般来说,步道都是与环境相融的土路,遇水修木桥,遇山绕着过,自然环保,原汁原味。


大型公园里的步道要修建得正式些,路面上常有些让你会心一笑的小标志:比如不许遛狗或骑车、用花朵颜色区分不同区域。



新西兰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赤子之情曾使我羞惭。四月七日上午在玛拉卡步道遭遇大雨,大家手忙脚乱穿了雨衣、套了靴子、背了登山包……在狭窄的小路和蜿蜒的峭壁边,在高大的欧洲蕨和伞状的榕树下,我们像一群格格不入的笨熊。
正当此时,迎面飘过女子与狗,女子丅恤短裤轻便鞋,浑身是水,怡然微笑;黑狗皮毛尽湿两眼迷茫,它心里一定疑窦丛生“这是哪个星球来的人呢,走个路还穿成介个样子?”
回到停车场,一中年帅哥正用水龙头猛冲自己和爱犬满是泥浆的身体,看得我直打冷颤;洗刷完毕,帅哥从越野车尾部拿条干爽短裤换上,大狗在空地上利落地抖抖毛,又跩又坏地叨我一眼,和主人齐齐上车回家。

惠灵顿植物园的山地步道非常优美,经过庞大的主题花园、长着红色浆果的灌木林和覆盖绿色苔藓的小山丘,到达维多利亚山顶;汗流浃背,心满意足。






英国移民在新西兰土地打下的烙印之一,就是用王室成员的名字给步道命名,什么伊丽莎白步道、乔治步道、夏洛特女王步道等等。这些规模不大的小路大都藏匿在古老的雨林里,周围环绕着静谧的小村,路尽头有清澈的湖泊,来回只需两个多小时。


弗郎茨冰川步道景观丰富,从小镇经过次森林、冰舌碎石路、大瀑布,直到冰山脚下,半小时路程就把雪山、峡谷、绿玉河、镁矿石,都看了。


湿地是地球最重要的自然环境,它以丰富的食物吸引珍稀禽鸟、以沼泽过滤水质、以红树林防汛、以天然湿度调节碳含量。十九世纪欧洲移民定居以来,大量砍伐森林开辟牧场,致使新西兰90%以上的湿地消失,现有的八十多万亩湿地是新西兰维持生态平衡最强的自然系统。
KIWI湿地步道以原木搭成,可以高高在上的观赏在水菖莆中悠然游走的稀有鱼种。

九公里长的胡克步道,位于库克山国家公园内,就地取材,用冰川碎石铺就。这天上午虽秋风瑟瑟雨雾濛濛,徒步者仍不少;大家在不断变化的景观中,走近库克雪山及穆勒冰河,屏气静心,倾听岩石和积雪从山上滚落下来的沉闷轰隆声、冰川缩减的微弱卡嚓声。
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欧美游客相向而过一定会微笑问好致意,中国游客即使比肩接踵都绝对会假装对方是透明。是国人害羞呢?还是老外重礼?

许多先辈曾踏着这条著名的步道登顶库克山,也不乏壮志未酬身先死的勇士;每一位成功者或遇难者的名字都被制成一块铜牌,钉在用冰川石堆砌的高山纪念碑上供人瞻仰,其中弗蕾达,是第一个攀登库克山的女人。


米尔福德步道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步道”,需穿越山谷与森林,完全走通至少要三天时间,得有专业的向导才不至迷路。可惜这天雨急风大,天然山毛榉簇拥的原木步道上迷朦一片,山峦完全隐没在浓重的雾气之中,只有清澈的钻石湖在远处闪着幽蓝的微光。


特卡波湖附近有许多风景如画的徒步线路,湖泊、山脉和牧场构成的风景画,让你怎么都看不够。


四月的箭镇步道,层林尽染。


如果你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足够的毅力,又想轻松愉快的脱胎换骨,去新西兰徒步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