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油画课.2

(2014-02-14 09:30:58)
标签:

脱离临摹

尝试创作

     过了四个多月后再去油画室,但见满屋男女都在临梵高莫奈。
油画课.2

   

     从某种意义上讲,莫奈是不可以效仿的。瞬间的光线激荡出瞬间的热情,造就了瞬间的偶然笔触和色彩,这些东西,怎么可能坐在雨水淋不到太阳照不到的水泥板建筑里硬仿出来?
    新来的G老师循循善诱:你不能总画古典噻,尝试一下别的风格嘛。不会没关系,我来教你。
    我仍没敢选享誉天下的“荷花池”,只挑了张低调的室内场景来暖笔。
油画课.2

     对梵高,自觉只能是隔岸观火,无法企及。那些闪烁的断点和激情奔放的涂抹常常让我不知所措。

油画课.2


     这期间,G和我渐行渐近。这女孩终日长袍加身,古着装扮,貌似塔莎奶奶的青年范本,并且号称能看星盘推八卦开天眼。
    G很分裂。既大而化之又隐忍懂事;既热情似火又冷静自知;嬉笑欢愉的她,作品里却有一种动荡不安挣扎回漩残忍阴郁的黑暗元素,单一的色调与复杂的内涵相得益彰。

油画课.2

     这样的矛盾组合体注定是要颠倒众生的。不到两个月,画室里的男男女女都拜倒在她香喷喷的石榴裙下。可她偏偏对最不擅长与人打交道的我感兴趣,口口声声表白: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你要相信我的情意并不假,只有你才是我梦想,只有你才叫我牵挂。哄得我把这张先前在家自己临的《戴珍珠耳环的女孩》拿去画室给她看,结果很惨烈。
     她点评:女孩脸色这么差,嘴唇这么黯淡,是得了重感冒吗?眼瞳没有环境色,像条死鱼;包头巾不对,根本没戴稳;耳环是珍珠的吗?不锈钢还差不多。
    可能是见我神情失落,G勉强补充:这口小牙画得还不错。
    Z老师及时现身,不紧不慢肯定:衣服也画得不错。看这皱折,古典。
    G慷慨应允:嗯,衣服可以不改。

油画课.2
   

 

    不情不愿:都画成这样了还改什么,浪费时间。不如重画一张。
    G俏脸一拉:怎么是浪费时间呢?这叫深入懂不懂?

    她笔法飘逸毫不留情,我那冰清玉洁的女孩不一会儿就变得脸颊生香嘴唇艳红,活像街边诱惑良人的雏鸡。
    讽刺的是,极爱说话的G口头禅是:无语!
    面对我的质疑,她说:我无语!这女孩本身就很性感好不好!她的脸色和嘴唇就应该是这样生机勃勃的!你之前把她画得太无精打采了!
    但是有一点她不得不承认:原画的耳环的确很像生铁造就,连我的 “不锈钢”都不如。看来大师也有失手的时候。
    最后,我只好自己编了一颗珍珠,再把包头巾重画了一遍。
    事实上,经过四个小时的修改,这幅画与先前那张已经完全不搭界了。好吧,我承认这一张更接近原作,同时它也让我想起那部同名电影的片段:

     维米尔的妻子看了丈夫的新作后,被画中人唇齿之间的暗流涌动震怒了,她妒火中烧,咬牙含泪道:下流!

油画课.2

     Z老师才思敏捷,言语活泼。某天,同学谈起一女汉子独自骑摩托横穿欧亚大陆的事迹,G杞人忧天:她在路上痛经怎么办?
    Z驳斥:又不是每个人都有痛经。我就没有。
     某个下午,他饶有兴致地巡视画室一周后发表高论:近来很多学生临摹的画有一种光怪陆离的奇景异色,与原作完全
大相径庭,搞得我都好想临一下。

     抬起头,见他举着一幅艳俗不堪的仿摹品问G:你看,像不像东山魁夷!
    这太荒谬了!我满心狐疑,他到底是在损还是在赞呢?
    Z常常怂恿我:不一定要完全画得跟原作一模一样,只要学习他们的技法和色彩。而且,你不要一直临摹,可以试着搞点创作。
    我瞪着他:你说笑?
    他瞪回我:我很认真。创作不难。
    我毫无底气地嘟哝:对你们来说自然是容易的。
    Z故做惊愕状:什么“你们”?我们没有“们”,都是一样的人,一样在画,一样在感受画,不要把人群分类,我能做到的,你也能。关键是你要愿意去做。有什么损失呢?最多浪费一个画框而已。
    G也在一旁敲边鼓:其实初期的创作就是一个拼图过程,你只需要找几张照片,这儿取一点,哪儿取一点,拼成一幅比较和谐的画面,就行了。
    于是,就有了以下这两幅“拼图”创作。
    我比较钟意第一幅的侧逆光及人物神态。Z老师说“有点意思。是你妹妹吗?嘴角很典雅。”

  G的感觉可能是无功无过,所以反映也不咸不淡:挺好的。

      倒是同学们都很喜欢,不吝赞美之词

油画课.2

      Z老师对第二幅提了不少细致意见:绿气太重。前后景颜色没拉开。远山可以模糊,但并非完全无形;前景的细节既然这么完整,背景就应该有所呼应。
    用了两个课时修改,直到Z点头认可。然后G走过来,几笔抹掉我原先不满意的粗糙木门,另造了一扇精致些的,并建议我把门框亦改为木质的,理由是“石材的颜色与人物头巾太相近,重叠了。”
     她虽讲得有理,我却舍不得石头上那几个费了半天劲才编出来的烂坑。
     G转而想得到Z的声援。
    “这个不重要,”Z干脆驳回,接着语不惊人誓不休“关键是她这个衣服的皱折处理到位了,许多人一辈子都不一定能画出这种感觉。”
     我吓得不轻:老师你不会是又想临了吧?
     G笑得花枝乱颤:简直无语!

油画课.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油画课.1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