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汇新场古镇,因电影“色戒”在此地取了几个镜头而热乎了一阵子,破败不堪的几幢旧瓦房前也曾游人如织,浑浊狭窄的河道边也曾拥挤火爆。



古镇背后的“大东方当代艺术中心”就是在那股热潮的冲击下建成的吧。这个总面积3万平方公里的艺术中心,当初的建成的理念是“上海最大的当代艺术家聚集地”。所以,这里并不是几个展馆而已,而是几条土红色的街区。

欧式建筑,红砖街道,有河有树。三层高的小洋楼,楼下是画室和工作室,楼上是住家。两三百个工作室貌似都租出去了,每间工作室门前均标有主人的大名和个性化的涂鸦,室内挂有作品展示。


谁曾想热闹劲说来就来,挡都挡不住;说走就走,留也留不了。2009年1月,金融危机冲击着一切,首当其冲的便是那些奢侈的爱好。这些日子,靠艺术,尤其是当代艺术吃饭的人们大多不好过。然而穷则思变是文化人的好传统,大量的案例证明了艺术家们正陆续从繁华的市区向郊外迁徙。这是一种为延续理想的奔逃,还是面对生存的无奈,又或者其间藏着柳暗花明的惊喜,一切都还是未知,可痕迹却越来越明显。




“大东方”百分之九十九的工作室都关门闭户,好多门上还贴了收回店铺或停供水电的通知,,虽然从玻璃门缝看进去,还可以窥见一些七零八落的画作,但显然是有一阵子没人来了,灰尘积得很厚。


下午四点,这个梦幻般的艺术村静得出奇,仿佛墓园里浓得化不开的死寂,空置的工作室里,那些巨幅画作上怪异的主人翁似乎在发出阴郁的冷笑,倒有点像美国恐怖片中鬼镇的场景,日落之后没人敢在这里多呆,瘆得慌。


一个朋友在这里拥有一间二十多平方米的工作室,她说当初开发商许诺,免费两年将所有工作室租给愿意来此的艺术家。商家认为艺术家的聚集地会给他们的房产带来无限商机,进而将南汇这片远离上海的地界盘活。他们认为,莫干山路是画商呆的地方,而新场才是画家呆的地方,因为这里可以提供给画家一个远离纷扰嘈杂的安静的创作环境。可是他们不知道现在的画家和画商是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的,他们创作的不是需要层层晕染花工费时的古典油画,而是投机取巧大同小异的所谓现代派或后现代派。他们不需要安静和淡定,他们缺少的是刺激和亢奋。
打着艺术牌的开发商想以这个艺术中心给上海人的生活方式带去深刻的变化,让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上海人都有高雅的艺术欣赏水平,每到周末拖家带口来到此地消遣一番,随便也消费一番。可谓是用心良苦。
只是现在,除了几排落寞的建筑和几个更加落寞的保安外,这里什么都没有。

五年光阴弹指一挥间,2014年1月再来此地,“大东方”已经消亡,“艺术中心”变身居民楼,普通百姓的寻常生活在这里风生水起,抑扬顿挫,胜过几多艺术佳作。
受当地人欢迎的传统手工摊位、小小咖啡屋、 被艺术熏陶过的农家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