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听一个朋友讲起在海伦路上有座老派英式建筑,虽历经岁月洗礼,依旧魅力非凡,便趁着初冬时分一个难得的好天,怀着几分好奇前去探访。
地铁四号线海伦路站下来,一路弯弯曲曲问过去,男女老少一听“1933老场坊怎么走?”脸上都一副“又来一位脑子进水的主,这世界够疯狂”的表情。也难怪,听说那地方原是前工部局屠宰场,现如今这许多人要兴高采烈地沿着牛羊的地狱之路走上一圈,说不定还要在那阴郁不祥之地租上一个天价的摊位售卖艺术品,难道他们就不怕夜深人静之时会有牛羊的鬼魂穿梭其中?
刚过沙泾港交汇处,就看见两根青砖制成的烟囱高耸入云,这曾经是屠宰场的处置场和化制站,下面的高压蒸化炉将不能食用的瘟病牲畜加工成肥皂、饲料和肥料等出售。现在这烟囱和蒸化炉都是现成的后现代雕塑,而“1933老场坊”,这座昔日全东亚最大的屠宰场就坐落于此。


据说这建筑出自某位英国设计大师之手,所有的材料包括石子和沙土都是英国原装进口,光建筑和设备就花费白银三百三十多万两。至今坚固牢实的地面是这座奇特建筑的可靠保障,即使用冲击电钻击打,地面材质依然纹丝不动。英国人办事一贯严谨,大约当初是用了建英式城堡的方法来修的这座屠宰场。


曾看过一位法国人拍的纪录片,说美国的牛羊自出生到死亡都没见过一根草,更别谈在草原上漫步了。这些食草动物一生都被关在拥挤得连转身都困难的围拦内,吃着卡车运来的各种转基因饲料,以两倍于自然规律的速度生长,然后被流水线集体屠杀。这些牛儿从小到大到死都没快乐过一分钟,精神和肉体均处于极度焦虑紧张状态,体内因此聚集了大量毒素,人吃了这些牛肉后,自然也健康不到那去。
1933年,上海的猪牛羊们有福了!可以在这座做工精细结构奇妙的建筑里无知无觉地走向杀场,谁说不是它们前世修来的因缘呢!
这里的巨大地下室可以容纳5000只以上的牲口,这些牲口被规定必须要好吃好喝地静养24小时以后,从专门的宽大牲口通道走到一个有超高围墙的坡道上,通过地面一个陷阱式的设计,牲畜会滑入独立的处理室,用电击设备将牲畜瞬间击倒,在无痛觉的情况下成为人类的食品。整个流程显示出当时的人们对待这些盘中肉的人道态度。


“便于动物行走的牛道经过特别的防滑设计,表面粗糙不平,配合有分流作用的廊桥,使整个生产工艺井然有序。”


在这里,人行通道反而异常狭窄阴森,旋转楼梯坡度极大,有点像惊悚片里的布景,听说这是供工人在受到牛攻击时逃生使用的。人可以快速通过狭窄陡峭的楼梯,妄图反抗的牛羊们只能望梯兴叹。



此屠宰场空间布局奇特,外方内圆,东南西北四栋建筑围成的四方形厂区里包裹着一个圆形建筑主楼,两者之间又由24
条散落各处的廊桥连接。由于这24条廊桥的走向和角度都是不规则的,故而你站在每一处抬头和低头都能看到不一样的空间结构,而这些空间结构无疑成了最佳的摄影背景。



四楼的加工车间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无梁楼盖”技术,高低错落、廊道盘旋,布局宛若迷宫却又次序分明,算得上是建筑艺术与生产工艺完美结合的典范。


这些分布在老旧发黄的砂石柱之间的加工车间,现在成了各类中、西餐馆的争租宠儿。以价格昂贵出名的“苏浙汇”也在此占了一席之地。


这家以各类牛肉为主菜的餐厅用一头巨大的土豪金牛吸人眼目。或者这只是善心的老板为安抚无数亡故牛儿的魂灵而设置的牌位?


当年为了驱散屠宰场难闻的血腥气味而设的孔状镂空外墙上,如今张贴着形形色色的招租广告,墙边放着流线形的白瓷躺椅,有人半躺在椅子上作美人春睡状,有人忙不迭搞自拍。


墙上这条爱情宣言与整体氛围还满配的。

顶楼的“空中剧院”是后人加上去的,。风格迥异的玻璃舞台与老建筑相映成辉,非常搭配,效果恰似巴黎卢浮宫外那座玻璃金字塔。也许设计师的灵感就是来自于它吧。



老场坊目前已经有私人画廊、精品小店、前卫摄影室和小型西餐馆若干,尚有许多空置空间定期被出租做各种展览,不少老外正是冲着这个而来,挑挑捡捡,为未来的创意工作室谋一处理想之地。


行走在这些历史与现代的诡异结合部中间,每每汗毛倒竖,有时空错乱之感。不知从哪里流淌出来的肖邦钢琴协奏曲,配着狭窄的石梯和墙上昏黄的灯光,有一种狄更斯时代的忧伤。
肖邦分明是用来掩人耳目的,莫不是还有牛羊咩咩的哀叫穿过地底传出来?



2009年1月成稿,2014年1月修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