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瑙河之波


标签:
游记林茨维也纳多瑙河奥地利 |
林茨与克雷姆斯相距不过二十多公里,它是奥地利第三大城市,多瑙河上游的最大港口。十五世纪的巴洛克风格建筑排列在沿河两岸,建于1230年的中央广场上耸立着三位一体的大理石纪念碑。
建于1678年的林兹大教堂外观奢华,内部则空空如也,更显得穹顶直线上升,每个人进去必然抬头仰望,天窗有阳光照射进来,把三面环绕的手绘玻璃窗映衬得朦胧迷茫,恍若天国呈现。
林兹主教教堂由天主教加尔默罗隐修会所创建,会规严格要求教士苦行、缄默、守贞、服从、斋戒。
由于对公元元年计算方式的置疑,耶稣被钉十字架的确切年份尚有争议,大约是公元30年左右吧。那之后,基督教开始被广大民众所接受,继而在中世纪兴起。为普及教义,让懵懂的芸芸众生了解《圣经》,教会常常借用艺术图解来传教。那个时期的艺术家大都是从虔诚安贫的教徒中产生,他们故意抛弃古希腊罗马时期成熟圆润的人体美学,创作出大量手法拙朴天真的宗教艺术品,目的只是为了让世人了解圣经、向往圣人,而不要耽误在对美好肉体的欣赏上。
这尊雕塑创作于1298年。圣母抱着死去的儿子,表情是钻心的疼痛与超凡的隐忍、外加一丝对基督即将复活的预感与期冀。我们常常会在欧洲各国教堂里看到这类题材的雕塑或油画,人们习惯称它为《圣殇》、〈圣母怜子〉,或者〈哀悼基督〉。
《圣经》常用爱情来比喻神和信徒的关系,教徒们也常用寓言的方式来解读圣经。像〈圣母怜子〉这一类艺术品就是艺术家对《旧约圣经》雅歌的诠释:
王正坐席的时候、我的哪哒香膏发出香味,
我以我的良人为一袋没药、常在我怀中。
他的左手在我头下;他的右手将我抱住。
耶路撒冷的众女子啊,我指着羚羊或田野的母鹿嘱咐你们:
不要惊动、不要叫醒我所亲爱的,等他自己情愿。

定力惊人的街头艺术家。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是世界最著名的歌剧院,它于1869年建成,是奥地利的文物级建筑,有“世界歌剧中心”之美誉。这座外貌古色古香的剧院,内部配有最先进的音响设备,世界一流的作曲家、指挥家和歌唱演员都以在此演出为荣。
虽说金色大厅当日并无演出剧目,但显然音乐之都不希望远道而来的客人抱憾而归,各种演出团队穿梭在人群中发放当晚的节目单,我与G夫人从一位作莫扎特打扮的男子手里淘到几张音乐会打折票,喜不自禁。
环城大道的中央坐落着维也纳著名的天主教堂——史蒂芬大教堂,这座开建于1304年的大教堂历时两个世纪才竣工,高达138米的锥形塔楼蔚为壮观,是奥地利最重要的哥特式建筑。
早期基督教艺术是从《圣经》中发展出来的,它鼓励人们放弃享乐注重精神,为信仰付出所有。那时候的教徒干净朴素,手里只有一本圣经。当哥特式建筑以无限上升的尖顶挑战力学极限时,便是基督教走向腐败衰退之日。教会为吸引更多人走进教堂,把所有的财富及文化艺术都融汇到教堂建筑内,不求更好,只要最好,竭尽所能将教堂打造成轩俊壮丽的圣殿。这样做的结果,一是促成了基督新教的诞生,二是我们今天能看到这么美丽的建筑。
这架古老的管风琴,曾陪伴唱诗班成员海顿长大,也曾协助莫扎特谱写出《费加罗的婚礼》。
多瑙河是世界上所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它充当着各国来往的商业通衢,给所经之国带去繁荣。
横跨维也纳市区的多瑙河水平静清幽,市民们在河里嬉水、岸边裸晒,不亦乐乎。
G先生忆起多年前与爱人在此缠绵的情景,心潮澎湃,不由分说弄来一条小船力邀众人同游。
上得岸来,眼看时间已指向七点半,我同G夫人暗自着急,生怕误了晚上的音乐会。没有GPS,G凭感觉定下方位,指挥H左奔右突,把车开得快要飞起来,完全不管是单行道还是禁行线,说调头便在马路当中调头,叫左转便逆行左转,甚至差点在安全岛上搁浅,把不明所以的维也纳市民看得目瞪口呆。奇的是,这一路横冲直撞,历时20分钟,竟不见一个警察。总算在八点前赶到莫扎特音乐厅。
这间小巧典雅的音乐厅今晚全场暴满。室内没有空调,散热全靠来自窗外的自然风,台下的观众着装清凉倒也罢了,台上的演员们西装革履燕尾服加身可是苦不堪言了,然他们虽挥汗如雨却始终神情怡然。
对于古典音乐,本人只有喜爱并无深究,演出本身的档次如何难以判断,但演员敬业饱满的演出状态令人感动,观众与舞台恰到好处的互动节奏让人愉快。
G夫人认为今晚的亮点是歌剧节选,那对优雅的男女演员虽已上了年纪却浑身散发着迷人光彩。芭蕾也很好。本来就巴掌大的舞台,乐队还占据了一半,两个年轻的舞者照样挥洒自如举重若轻,着实不易。
但是,技艺精不精湛真的决定一切?名声显不显赫真的那么要紧?也许:我在这里,我很开心。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