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巴登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人熟知的雷司令葡萄酒的产地。
这里森林茂密、丘陵起伏、气候宜人、温泉众多,从古罗马时期起就是一所休息疗养的胜地,并逐渐远近闻名,深受历代达官贵人和殷商富贾们的青睐。今天走在市内的大街小巷,随时都还能体会到那个时代的富贵堂皇。


威斯巴登罕见的哥特式多塔红砖教堂。

美因茨是德国莱茵州的首府和最大城市,它位于莱茵河左岸,正对美因河与莱茵河交汇口。

它曾是古罗马时代的军事重镇,在宗教上也曾拥有崇高地位,它延续至今的美丽气息仍飘散在城市的街头巷尾。
带着游客忙碌穿梭的节能无污染小火车。 
美因茨大教堂是德国最华丽的教堂之一,位于教堂右翼的几个小礼拜堂建得极为考究,教堂内收藏了很多珍贵艺术品,精美的雕刻在幽暗的光线中散发出神圣的气息。


一组原本静悄悄参观教堂的老人,突然走到神坛面前默契列队,唱起赞美歌。训练有素的嗓音嘹亮悠远收放自如,无伴奏多声部重唱教人消魂,听者无不伫足。两首圣曲结束,老人们面带满足微笑静悄悄散开。
圣斯提凡教堂。斯提凡是《新约圣经》中的传教者,在宣教中被异教徒用乱石砸死,是耶稣被钉死后基督教的第一位殉道者。

教堂内有9扇辉煌的彩绘玻璃窗,它们是我所喜爱的法国画家马克•夏加尔垂暮之年的惊世之作。这里面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夏加尔是出生在俄国的犹太画家,后定居于法国,圣斯提凡教堂的主教一直对他的绘画风格非常倾慕。二战后的1973年,主教设法见到了夏加尔,并请他为圣斯特凡教堂绘制几幅可以传世的玻璃画。但夏加尔骨子里根深蒂固地流着犹太血液,德国纳粹在二战期间留给犹太人的历史创伤太沉痛了;况且圣斯特凡是一所天主教堂,而上帝之子耶稣当年正是在犹太教贵族的竭力鼓动下被害的,天主教与犹太教之间一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犹太人夏加尔基于这两个因素,回绝了主教的请求。
固执的德国主教没有放弃,他在接下来的5年间一直想方设法游说画家,终于在1978年,91岁高龄的夏加尔被主教的诚意感动,用生命中的最后7年时间绘制出这9幅宗教画,未收分文。
这些画被看成基督教与犹太教融和的标志,同时也可以理解为德国人和犹太人和解的符号。

吕德斯海姆是通往莱茵河中流的大门,它坐落在河岸森林密布的缓坡上,舒适惬意的小木屋外搭满了葡萄架,红花绿树掩映的街道透出的浓浓文艺气息,这正是电影《云中漫步》的取景地。

人说没有画眉鸟巷就没有吕德斯海姆,其貌平平的狭窄画眉鸟巷两边排列着各式餐馆和酒店,商家出售自己酿造的葡萄酒,从早到晚都有乐队在现场演唱风情浓郁的当地民谣,每年涌来这里的游客超过三百万人,小巷拥挤喧哗的场面可算得上是德国首屈一指。

德国城市动不动就叫什么“堡”,顾名思义就是有城堡的城市,很久很久以前,这里都是先有城堡才有城市的。城堡是一城之君所住之地,围绕城堡才是臣子和国民所住之地,这跟中国的皇城好有一比。德国人为何这么爱建城堡呢?我猜这些古堡的主要功能不是为了审美,而是作为统治者的防御工事或军事实力的象征而诞生的,就像川西坝子上的碉楼一样。现代人将这些古老的建筑当艺术品欣赏,纯粹是从“年代越久越美丽”的观念出发,物以稀为贵,对现代建筑的简单线条产生审美疲劳的人,突然看到这么多花样繁复的古典建筑,自然是喜出望外,可如果让你在这儿呆上一年半载,天天对着这些破旧阴森的城堡,说不定你会被闷死。
话说回来,到德国你不看“堡”看什么呢?德国的古堡不仅是一笔巨大的建筑遗产,也是一道壮丽的文化景观,它遍及德国的每个城镇,德国人在建造城堡方面所表现出的兴趣与能力,恐怕只有古希腊和罗马人在建造神庙时的表现堪与之媲美。
松岩克城堡建于1271年。莱茵河畔所有的城堡几乎都曾被历代国王、皇帝及地方统治者的征战所毁坏,松克岩城堡也不例外。1282年它被战争摧毁,1290年重建,1689年再次被法国路易14军队摧毁,1834年又重建。
它是莱茵河两岸六十多个城堡之一,高踞在垂直的峭壁上,尽管已经凋敝破败,但仍不失昔日傲骄的风采。

莱茵斯坦城堡耸立在吕德斯海姆对面的昂昂岩石上。这座杰出的城堡始建于9世纪初,是莱茵河地区最古老的城堡,后来成为德国皇室的夏宫,现在它是莱茵河谷的中心景点。
修葺一新的城堡已被改建成一家青年旅舍,在其哥特式的塔楼和露台上,可以欣赏到吕德斯海姆的秀丽湖景。只是,这里的一切皆遵从古典范儿,假若想在古堡中住上一夜,你只有提着沉重的行李箱,沿着蜿蜒陡峭的石子小路,老老实实一步步爬到山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