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所爱


标签:
阿尔圣雷米向日葵麦田 |
地中海边上的小城阿尔在公元46年前曾是希腊殖民地,之后又被罗马帝国统治,鼎盛时期,是当时法国最富有的城市之一。小城中存留的众多中古世纪古迹见证了这一段曾经辉煌的历史。

罗马人曾在里大兴土木,其中以坐落在市中心的圆形露天剧场最为壮观。这座建于公元80年的巨大剧场可容纳2万名观众,保存得比罗马本土那座还完整,气势惊人。
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虽然在阿尔只住了不到一年,却创作出了200多幅内涵丰富的作品。阿尔强烈的日照和炫烂的光线使这位敏感的天才如扑火的飞蛾般将生命挥霍消耗。与现实世界的抵触情绪转化为梵高绘画时不可遏制的动力,他在阿尔,进入了一生中最疯狂的创作阶段。

很多人因为梵高知道了阿尔,因为爱梵高而迷恋上阿尔,所以阿尔人自豪地把这里称作“梵高的故居”,并在此建立了“梵高纪念园”。
繁星点点的夜晚
在调色板上涂抹出灰与蓝
用你洞穿我灵魂中灰暗的双眼
看窗外夏日的时光。
繁星点点的夜晚
殷红的鲜花恍若明亮的焰火
紫罗兰色的雾霭轻笼旋转的流云
映入文森特瓷蓝的眼。
他们从不爱你
但你仍然爱得真挚
繁星之夜看不到希望
你只能像恋人常做的那样
结束自己的生命。

圣马丁教堂是村子里最醒目的建筑。
圣雷米是《达·芬奇密码》中提到的郇山隐修会地址之一。这个教会相信耶稣曾结婚生子,他的骨血至今尚存于世,只有他们才有权接管基督教会及耶路撒冷的王位。
基督教的派系之多,就算内部人士也不一定理得清楚,而且许多派系的宗旨已经完全悖离基督教最初的教义。梵高曾经是一位狂热于宗教实践的年轻人,他读过神学,做过矿区牧师,期望为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众生撑起一片遮风避雨的天,最终却因“行为不符合教会规定”而被除去了神职。在信仰幻灭之后的巨大沮丧与绝望中,他开始用绘画来释放如炼狱般焦躁的灵魂。
1889年5月,梵高离开阿尔的监狱,迁居到圣雷米,在弟弟的帮助下进入这里的精神病院疗养。夜深人静之时,他透过病房的窗口,看见辽阔灿烂的星空发出自由沉静的蓝光,山脚下一座希腊风格的小教堂门前,一个妇人拎着裙角缓缓走过。
这幅色彩大胆对立、结构丰满紧凑的画,让我看到一个挣扎在死亡临界线上近于崩溃的生命,对宗教的信靠与疏离。
麦田,大概是除向日葵之外梵高的最爱,否则他不会选择麦田作为自己最后的归属地。圣雷米起伏的山石,翻动的麦田和卷曲的云团,刺激着梵高悸动的灵魂,治病期间,他在圣雷米的麦田创作出数量惊人的作品。
讽刺的是,一个精神病人的画却成了现代文明人的救赎。梵高这个时期的作品,是如今拍卖市场上售价最高的画。
紫蓝色的天空,色块堆叠的麦田,一对相依相偎午后小憩的夫妇。画面难得的心平气和,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宽恕和世俗生活的仁慈跃然于画面。
绘画对于梵高来说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人生的某种补偿,是帮他把现实生活中不敢面对的真实自我找回来的一种手段。现在很多初学绘画的人都很喜欢临摹梵高的作品,可能是因为他们觉得那种大胆的色彩和原始的构图很容易模仿吧?其实我以为躁郁病患者对色彩和线条特有的敏感和表现力、那种来自灵魂深处的震惊和不安、以及画面上那种突如其来的寂静和停止,不是随便一个人拿只笔就能表现出来的,正所谓:上帝是公平的。
我们这些正常的俗人,要直面非正常的边沿人物梵高,是需要勇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