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与朋友闲聊,讲起泸沽湖,勾起回忆无数,今日翻出老照片和几年前的文字,纪念那方美丽的净土。
头一次去那里,是因为一张旅游杂志上的照片。照片上的泸沽湖像一颗湛蓝透亮的宝石,镶嵌在滇西高原的褐色山凹中,非常惊艳。


当时并不了解那里生活着一群罕见的延续着母系氏族特点的摩梭人。那时的泸沽湖刚开发旅游,整座村子只有一两家当地人自己弄的家庭旅社,一式的两层木楞房,上面是房东和客人的住宿,下面有一间宽大的堂屋,正中一口巨大的火塘,木材日夜燃着,火上煮着稣油茶,火里煨着土豆或玉米。 
我住在一家普通的摩梭人家里。在堂屋的右侧有木制的大床,上铺着厚重的手织毛毯,一位上了年龄的阿婆看着我慈祥地微笑,她不会讲汉话,我又听不懂摩棱语,也只好望着她笑。我们大约相对傻笑了两分钟或者更久,彼此却都并没感觉突兀,随后阿婆从火塘里掏出两颗烤得喷香的玉米,用一双布满皱纹的手拍去上面的浮灰,笑着递给我。我顺从地坐在她身旁,吃那两颗烤玉米。她一直微笑地注视着我,眼神中有一种温暖的怜爱,让我想起亲爱的外婆。
在以后几天的共同相处中我发现,家里男男女女都非常敬重老阿婆,吃饭把最好的先捧给她,睡觉把最暖和的地方留给她,有什么事情也必先同她商量。我问阿婆的儿子:这里被称为神奇的东方女儿国,是不是女人为最大?他告诉我:摩梭人盛行男不娶、女不嫁的阿夏婚,建立阿夏关系的男女双方各居母家,男子暮来晨往,所生子女一律由女方抚养,男子与女方在生产、生活、财产上没有必然联系,“阿夏婚”以情为主,结合自由,离散随意。
我听了不以为然。这样的婚姻没有法律保证,岂不乱了套?一个女人可以有好多男人,一个男人可以有好多女人,生下的孩子都不知谁是自己的亲爹亲娘。男主人一本正经地问我:那你们汉族的男人女人就没花心的?摩棱男人可能也有花心的,同时和几个女人走婚。但一般来说他们是一个时期只和一个女人交往。就算将来他不再喜欢这个女人,或者这个女人不再喜欢他,彼此之间也是自然不再来往,没有财产纠纷,子女抚养纠纷,不像汉人因为离婚而彼此成为仇人。
每个家庭都是年纪最长的女人主掌大权。比如阿婆,生有两男三女,两男现都二十多岁,每晚都出去“走婚”(即去相好的女方家与女方同居),长子与同对方女子生有一女,由女方家庭抚养。三女中两个妹妹还小,长女已经和一个同村男子走婚三年,生有一子。 
他这样一讲,我听得有点乱又有点好奇,晚上我就挽着这家的长女,请她陪我去参加锅庄舞晚会。摩棱女子是天生的华丽女高音,晚会上那长女的一曲“青藏高原”把全场汉人都震住了。
当时的泸沽湖景区还没路灯,我和长女摸黑回家时,后面有群摩棱男人打着火把说笑,我笑问长女:那里面有没你的男朋友呀?他今晚去你家走婚吗?到时候我可不可以看看他帅不帅呀?长女红着脸笑弯了腰,指着我说不出话来。快到家她才轻声说:还早哩,现在是男人们喝酒聊天的时间,他要很晚才会来的。要等家里人都睡了才来。
我更加好奇:你们儿子都有了,还害羞吗?长女再次红了脸大笑,她扯扯我的长发嗔怪道:你怎么什么都问?我不和你说了。她的表情让我对摩棱人的爱情心生向往。

想象自己是一位骠勇的摩棱男子,趁着月朗星稀的夜色,划着用巨大树木挖空而成的“猪槽船”,从湖中小岛上飘飘而至,叩响心上人的小木门。不为金钱,不为地位,不为传宗接代,纯粹只为爱。

那天晚上在火塘边,我问房东家的小女儿:大姐的儿子才几个月,她白天要做事,晚上要走婚,谁带呢?小女子对我的问题报以讶异的瞪视:我们大家带呀!谁有空谁带。他是我们的儿子。小孩子称家里所有的姨为阿妈。家里的阿婆、姨妈和舅舅都是他共同的抚养人和监护人。
再到泸沽湖,这里已成为热门的旅游胜地。沿湖岸边遍布各式酒吧、商铺、银器店和旅馆,旅客不是背着旅行包三三两两而至,是一车一车地涌来。在湖边开了十年茶屋的朋友唐说:太恐怖了!
值得庆幸的是那马蹄状的湖泊依旧烟波百里,湖水清澹。碧蓝的天空中肥胖的云朵依旧美得那样夸张。湖光山色,相互交辉,依然宛如仙境。也许还该庆幸十年过去,这里的交通仍不发达,从最近的旅游集散地云南丽江到这里,虽然只有二百多公里路程,却要在盘山公路间转悠近十个小时才能到达。不敢想象,如果丽江和泸沽湖之间有了宽大的柏油马路或高速公路之后会怎样,如果泸沽湖像九寨沟那样修了机场又会怎样。会怎样?当然茶屋的生意会更好,山里的苹果和核桃也可以方便地卖出去了。朋友一脸理所当然地回答我。

头次来此的老照片

第二次到泸沽湖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你是想做长久还是只做眼前?我问他。一个好好的丽江大研古城已经被无止境的商业旅游开发给毁了,你希望泸沽湖成为下一个大研古城吗?
朋友宽慰地拍拍我的肩:你不懂,摩棱人历来有保护自己的本能,你所担心的那些事情都不会在这里发生。


我知道,现在的泸沽湖不仅以其自然生态美而使人流连忘返,更以其特有的风俗民情引人入胜。
母系家庭中母亲主宰一切,女性在家庭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家庭里的成员都是一个母亲或祖母的后代。家庭中无男子娶妻,无女子出嫁,女子终生生活在母亲身边。男子夜晚去女阿夏家,清早回自己母亲家生产生活。而女子在家,夜晚等男阿夏来走访,白天仍在娘家干活。家庭里姐妹的孩子都是自己最亲的孩子,不分彼此,母亲的姐妹也称作妈妈,对自己的亲舅舅和生父都称为“舅舅”。
母系家庭的特点之二是“舅掌礼仪母掌财”,这是母系家庭权力分工的形式。家庭的喜庆祭典,较大的交换或买卖,除婚姻爱情以外的社会交往,都由舅舅或其他有本事的男性成员作主,家庭财产的保管使用、生产生活安排、一般家务及接待宾客则由母亲或家庭中聪明能干有威望的妇女作主。摩梭人有句格言:“天上飞的鹰最大,地上走的舅舅最大”。从格言可看出舅舅的社会地位。
在来这里的长途汽车上,坐在我后面的两个男人一直在谈论有关走婚的事。男人甲问:摩梭男人年青时可以自由走婚,无牵无挂,但老了咋办?无儿无女,岂不是孤贫死去无人看顾?男人乙答:他年青时风流够了,老来孤单也是值得。什么都要付出代价的嘛,世上哪有十全之事。其实,这是他们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里的男人虽然终生都跟母亲住在一起,对自己的儿女不承担责任,但是对姐妹的孩子要尽到抚养的义务。男人是家里主外权的舅舅,舅舅老了有家里的下一辈,即姐妹们的儿女奉养送终。
摩梭母系大家庭的男女成员是平等的,而且体现了家庭成员的合理分工。他们认为,整个社会的合理分工必然会使社会安定发展,一个家庭的合理分工必然促进这个家庭的经济发展和文明程度。这个道理在千多年前,这个民族就先知先觉了。
母系大家庭的第三个特点是,摩梭人认为,由于家庭全部成员都是同一母系血缘。加之摩梭人显著的道德意识,即崇母观念的流传弘扬,全部家庭成员亲切和睦,尊老爱幼、礼让为先,宽怀谦恭。从纵横关系来看,都讲文明礼貌,养成了摩梭人从小就温柔热情,举止端庄规矩;男子豪爽而重义,女子多情而内向;社会团结、和睦。

其第四个特点是:母系家庭一般不分家或很少分家,母系家庭一般来说人口较多,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人多了有利于家庭劳动的分工,可以从事各方面的工作,家庭容易富裕。在摩梭人的传统观念中,分家意味着对祖辈老人的不恭,意味着争财产,这是十分耻辱的事,会受到世人训斥。所以,即使是几十人的母系大家庭,也充满了欢乐祥和的气氛。孩子们有着欢乐的童年,得到众多母亲的爱,老人们安度晚年,无愧地享受天伦之乐。
唐曾说,他周围的摩梭朋友很不理解为何汉族有“五保户”和“孤寡老人”这样的称谓。汉人不少家庭硝烟味太重,以至虐待老弱,生无所依,这在他们是无法想象的事情。泸沽湖畔的摩梭人以家庭和睦、民族和谐、绝无情杀和暴力、一片和谐祥和的气氛为自豪。他们认为在这一点上,他们胜出所有民族。




某个清晨,在湖畔拍摄日出时碰到一帮等班车回丽江的游客,其中一位五十多岁的北方妇女正眉飞色舞地高谈阔论,她说:昨天我问划船的小伙,“我看你整天都在谈笑歌唱,你有没有不开心的时候呢?”小伙反问“什么是不开心?”我不服气,后来又去问一个在湖边洗手的姑娘“你就没有不高兴的时候吗?”姑娘满脸疑惑:“不高兴?为什么要不高兴?”
北方妇女讲到这里情绪亢奋,大声疾呼:你们看啊,他们根本不懂什么叫不高兴!他们时时刻刻都是开心的!这位妇女的同伴不以为然地咕噜道:那他们总有不开心的时候嘛,谁会一直是开心的呢?北方妇女斩钉截铁地肯定:他们就会一直开心!为什么呢?你看,由于母系大家庭有男不娶女不嫁的特点,因此没有翁婿、婆媳、妯娌、姑嫂等关系,更不会有“第三者”、“婚外恋”的问题。他们以舅掌礼仪、母掌财产来进行家庭分工。家人间互相尊重,敬老爱幼,分家的现象极少,家庭中血统以母系计算,财产也是按母系来继承。所以他们没有财产纠纷,不会因此导致兄弟姐妹反目。而以上这些问题正是汉人家庭不和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常因此愁眉紧锁。
她的同伴不怀好意地笑:你讲得这里似天堂一般,那你干脆留下来别走了。北方妇女发狠道:我真恨我不是摩梭人!
那一瞬,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唐在这里心安理得地居住了十年。

昨天晚上在朋友的茶屋烤火闲聊,再次谈到环保问题。上次来,看见当地人修房、煮饭、取暖什么都用木材,直替他们发愁,树砍光了怎么办?怎么今天看到山上的植被不但没见减少,反而更加繁茂呢?朋友说你那是瞎耽心了。摩梭人在这里居住了一千多年,怎会不懂得木材的重要。他们一直有一套自己的办法,比如只砍易长的树,只砍密集度强的树,只砍背阴的树。并且,每年春天,他们都会自发种植生长率极快的泡筒树。再比如说这湖水,为何可以保持一直清亮如初?千年前,当地人吃喝洗用都取自湖水,从有了肥皂洗衣粉这些化学去污用品后,当地人就自觉地不在湖中洗涤了,他们去山间流动的泉水边洗涤,好像本能有种先天的环保意识。自从开发了旅游业,餐馆多了油水多了,当地人甚至不再到湖中洗锅洗碗,怕油水污染了水质。他们主动呼吁政府解决排污问题,而现在,泸沽湖的确有一套专门的排污系统,湖水只能用来洗涤可以自行降解的东西,比如泥土呀、灰尘呀、青菜土豆呀之类的。

难怪,今天在湖边看到数不清的海鸟和野鸭上下翩飞,这景象在上次没见过。我问:会有人打了这些鸟儿来饱口福吗?朋友说,不可能。自从有了这些鸟儿,当地人爱护有加,偶有客人为了好玩向它们投石子都会被喝斥。鸟儿知道这里是安全的,所以才会越聚越多。


正聊着,朋友的房东大哥过来打招呼,赶紧拉住他:我有好多事想问你哩,见你这几天都忙着收包谷没好意思打扰,现在正好。
大哥好脾气地坐下来:问吧,有问必答。
首先不解,为什么大哥和大嫂是住在一起的?
大哥说这是因为他的家庭结构特殊。他们兄弟三个没有姐妹,母亲早逝。家里没有主管大局的女人是不行的,所以把大嫂娶过来持家。其实,除了“走婚”外,另一种是阿夏同居婚。这种情况是,男的和女的一起居住,要么是住女家,或是住男家,无论哪一种选择都可以。他们一起生活、生产,生儿育女。遵循的原则是以情为主,自愿结合,离散自由。如果终止了关系,便可各自回原来的家,关于抚养儿女的问题双方会协商处理。现在,大哥这里是两个弟弟的娘家,两个弟弟在走婚,三弟是现任村长。
那大哥是怎么看上大嫂的?
大哥说,摩梭人走婚和汉人谈恋爱是一样的。他年轻时也曾和三、四个女子好过,后来和大嫂有了孩子才稳定下来。
那么女方的家人是怎样看待来走婚的男人的呢?
大哥答:男的只在夜晚到女家过夜,暮来晨往,初时,是避开女方家人的。如果早上有男人低头地匆匆而过,一定是刚从女朋友家溜出来的。走婚的男人一般是在天黑以后才悄悄进入爱人的花房,天不亮又得起身出来。让别人碰见是要害羞的。甚至相爱的双方在街上偶遇也不会说话,得装着不认得。一切都要等到有了孩子才会相对公开。摩梭人“母系”大家庭的夜间生活,你若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其中规矩。对于那些外面敲门的男人,年老的舅舅们是决不会去开门的,也不问是谁,主妇也不予理睬。除非你在门外吆喝几声,说明你是外来的客人,家中老人或小孩才会给你开门。
我好奇:你们是怎样处理这种看似随意的恋爱关系的呢?
大哥说:只要女方闭门不理,或男方不再到女方家中过夜,便算自动解除恋爱关系。男女终止来往后,男女各自便又可以重新再结交新的阿夏。年轻人有多次结交新阿夏的情况,中年和老年人则相对稳定。一切都顺其自然。
说到孩子,平时男女各在其母系家庭生产生活,有了后代,由母亲抚养,父亲与孩子虽然也经常来往,但在生产、生活、财产上无任何必然联系,男方甚至无法定的抚养孩子的义务,不与孩子在家中生活,这样一来,男人太潇洒,女人是否太辛苦?
大哥很自豪:摩梭女人是最幸福的。在这个大家庭里,女主人是权力的象征,她掌管着全家的重要物品和钱财的支配,孩子也有姐妹兄弟共同抚养。就算在性事方面女方也是占主动地位。摩梭男人既不是名正言顺的丈夫,又不是名副其实的父亲。表面看上去男人对妻子负责任,对儿女尽义务的事,都被一古脑丢进泸沽湖里去了,男人想去就去,想回就回,落个两袖清风。但实际上男人一旦被他的女朋友关门拒绝,往日情意便烟消云散,只留下一场春梦。因此,摩梭人的婚俗和生活世界被誉为“男人的天堂、女人的天下。”
那是否有一个男人同时和三个女人走婚的情况呢?
大哥笑不可抑:那也要走得过来呀!当初我和你大嫂走婚,之间相隔二十多公里路,也算是年轻有力气才能坚持多年哩。阿夏走婚虽没有次数规定,但必须要了结旧的才可结交新的,同时交结两个是村规民俗所不齿的,花心汉子是要被人轻视的。这一点与汉人没什么区别。
那么你现在和大嫂住在一起,还会不会再去走婚?
大哥肯定地回答:不会。什么年龄的人做什么样的事,大多数摩梭人在有了儿女之后都会安定下来。再说,我对目前的生活状态很满意,你大嫂各方面都很不错。
为什么摩梭人根本不存在离婚、寡妇、子女无人抚养、财产继承、流浪儿等等社会问题,他们有自己的性爱观念与道德标准,与我们完全是两码事。不存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老规矩,更不存在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说法。男人、女人各住各的家,你不靠我养,我不靠你活,天下男子到处有,天下的女子任我求。他们结合是自由的,两厢情愿的,离异更是无瓜无葛,不会发生任何纠纷。男女双方都有主动权,社会、家庭不干预,即使发生纠纷,双方母亲、舅舅们也会妥善处理。结合并不是以谋生为目的,离异也不会危及谁的生存,摩梭“阿夏”走婚的相互结合、离散,其基础完全是以感情为前导。
这难道不是一种令人向往的男女关系状态吗?再过一千年,汉人的婚恋观会不会也能进化到如此理想的境界?摩梭人可是早在1500年前就在过这种神仙般的日子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