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的师傅必有才

标签:
徒弟师傅科举学问状元 |
分类: 疑言析语 |
状元的师傅必有才
曾经有句话,叫做“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傅”,好像塾师们都像孔乙己一样,一个个全是迂腐不堪的臭酸文人,只知道“回”字有四种写法,轮到自己写一篇文章就是狗屁不通了。最近看李贺诗集,对这种看法有了不同的理解,师傅们不能成为状元,只是事物的表象,远不是事物的本质。李贺父亲名李晋肃,“晋”与“进”同音,李贺因此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所以也就一辈子没有“功名”。
由此想开去,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或者考试不被录取者还有不少情况,不是他们都没有才,而是另有原因。
据说,《笑林广记》的作者游戏主人很有才,本来已经被录取了,只因为长得丑而名落孙山。于是他愤世嫉俗,从此出言见讽,落笔带刺,这便有了《笑林广记》。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唐伯虎,京城会试以前,他乡试第一,文采更是名震天下,只因为酒后“吐”了一句“狂言”,不但状元梦破灭,还差点儿丢了小命。考试结束,举子们聚在一起喝点儿小酒放松放松,议论着谁会是今科第一,这位“虎”兄说了,都别猜了,除了我,不会是别人。第二天发榜,果然他就是第一,果然就让人告了。也难怪,谁让现在这个考官曾经主持过唐伯虎中解元时的考试来着!追查的结果是有嫌疑,无实据。幸亏他有一个“天下第一才子”的大名号,才免于一死,只背了一个永远“不得为官”的处分回了老家。更多的就是蒲松龄一类的情况了,有真才实学,就是考不上,如果没有一点儿真本事,怎么能够写出《聊斋志异》那么伟大的作品来着!
说了这么一些情况,都是一些考不上的,似乎离题目很远,这究竟和状元的师傅有什么关系?我要说的是,这些人考不上、不考了,以后他们干什么去了?
唐朝以后的文人,读书的目的就是科举当官,像以上这些情况,在他们理想破灭以后,是不是随之而来的都会“心死”?在我看来,用另一种方式实现自己的理想则更为可能,那就是教学生,自己不能实现的梦想让学生替他去完成。否则,他那一肚子学问真的就那么心甘情愿地烂在肚子里吗?蒲松龄不甘心教学生去了,唐伯虎呢,甘心了吗?估计也不会甘心。后人编了一出戏,叫《三笑》,说他当了华府的师爷,教华府两个没有出息的浪荡公子。为什么不说他当了王爷家的总管,或者说他当了封疆大吏的幕宾,而是说他当了塾师了呢?这说明这之类的文人最多的、最有可能的就是去当塾师。这就回到我们的题目上来了,就是说,这些有才的人当了塾师,塾师中不乏有真才实学的人。封建社会的学子要想考上进士是要经过层层选拔的,成为状元还必须要经过皇帝这一关,没有一点儿真才实学,单靠请客送礼,投机钻营,考试作弊恐怕到不了那个宝塔尖。过去的学校都是私塾,一个学生一生大概只跟着一个人上学,他可能有很多老师,但除了这个真正的老师,其余的大多都是名义上的,即所谓的“恩师”,恩师是取他的,不是教他的。所以说,能教出一个状元来,也绝对不会是等闲之辈。只是在那个以是否“及第”作为衡量人才标准的科举时代,你即便是教出一个状元,两个进士,十个举人,自己没有“功名”,这一生也同样是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