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部下的智慧是大智慧
(2011-09-17 08:34:59)
标签:
团队智慧刘邦武大郎借智慧 |
分类: 闲话照说 |
善用部下的智慧是大智慧
要完成一项事业,需要团队的人齐心协力来共同完成,这就需要这个团队的领军人物善用部下的智慧,也就是说,领导者要有大智慧。这方面的典范当属刘邦,可说是古往今来第一人。
刘邦文不出众,武不过人,一生都没有什么英雄壮举,却是千古以来最会用他人智慧者。说到文采,好像只有那首《大风歌》,一共只有三句话,还不知道是不是他唱的时候别人在旁边给他提词,要不然怎么连四句也凑不起来呢?武的方面就更没法说了,最“英雄”的一回好像就是让项羽射了一箭,还硬是站在阵前说大话充好汉。其他时候不是耍无赖,说我爹就是你爹,你要煮了你爹,别忘了分我一杯羹!就是一打仗就败,一失败就跑,为了自己能跑的快一点不被项羽捉住,连孩子都当做累赘扔了。财产德行那是提也提不起来了,穷的说不上老婆,只好和寡妇“非法同居”,喝人家的酒凑份子,竟然能够赊欠,真是千古奇闻!就是这样一个人,竟然能够成就一番帝业,为什么?就是刘邦善用部下的智慧。用他自己的话说,治国安邦不如萧何,带兵打仗不如韩信,运筹帷幄不如张良,但他却能让这几个人的才能智慧为己所用,所以说,刘邦的智慧是大智慧。
除此之外,刘邦还有一点不是一般领导者能够比的,那就是无论你的职位高低,也不论什么场合,只要他认为你说得对,他立刻就会采纳,决不会想想自己的面子会怎么样。刘邦和项羽在楚河汉界相持不下的时候,刘邦自己对胜利都没有信心,这个时候,韩信不但不赶来帮他一把,反而派人来向他要官,要刘邦封他一个假齐王!刘邦当时那个气呀,估计是鼻子都气歪了,要不怎么会不把那双臭脚洗完就把盆子踢了呢?陈平制止了他,是用手在他后背上戳了一把还是踩了他的脚,或者是用眼神制止的其实没人知道,反正刘邦反应肯定比急刹车要快,踢盆子的时候想说:“老子朝思夜盼的指望着他来支援我,他不来也就罢了,还想让老子给他封王,老子这个王还不定保住保不住呢?”等到他站起来说的却是:“大丈夫要当就当真王,要假的干什么?”陈平在刘氏集团中不过是第二级别的人物,面对“外人”,制止的时候又正好赶上刘邦在火头上,刘邦硬是听了,采纳了,事后还说陈平说得对,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
现在有些领导不是这样,不光不善于用部下的智慧,还要和部下争高低。部下提出来一个好的建议,他不是考虑该不该采纳,而是一定会把它放起来,等到过上一段时间,就会听到他说:“有个事我在想,我一直在想……”,“我反复琢磨……咱们好不好这样办……”就这样一放,部下的主意成了他的了。我敢说,这样的人除了那点儿虚荣,实在是没有一点儿智慧。部下希望自己的建议、主张得到采纳,并不是这个人就是想出风头,而是希望自己的想法得到肯定,究竟这个结果是谁得益最大,他一定不会去想,否则,他首先想到怎样出风头,怎样得利益,这种带着一己之私的主意永远也不会被采纳。这种将他人意见建议据为己有的人,是一种“武大郎开店”的心态,所有的部下都不能比他高,比他高的就不能进他这个店,已经进来的也得低着头弯着腰。他是希望部下都是矬子的,那样才会反衬出他的高大来。但他不会想到,长此以往的结果,就是所有的部下都缄默不言,让他一个人“反复想”去吧,当他什么也想不出来的时候,他这个“头头”也就到头了。
其实,把部下的智慧拿来当做自己的智慧的人是愚蠢的。中国人历来谦虚,有了成绩,即便是立了大功,他也会说“组织培养,领导帮助,群众支持”等等,这不是说他的功劳里有你领导一份吗?当你所有的部下都有了成绩,单位有了大功,成就的第一个人会是谁呢?自然是这个团体的第一主官。反之,所有的人都在等着你那个“一直在想”的主意,你想的过来那么多吗?
真正的大智慧是善用部下的智慧,而不是和部下“借”智慧,比“技能”。试想,刘邦和萧何比征兵收粮,和韩信比排兵列阵,和张良比猜一猜项羽会怎么想,能比得过吗?刘邦不是个愚蠢的人,刘邦不和他们比,刘邦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拿过来用就可以了。刘邦也曾愚蠢过,他曾经和韩信比带兵来着,结果自取其辱,韩信说他只能带十万兵,而人家却是多多益善。好在人家刘邦经过这事儿以后变聪明了,再也不比了,管你是萧何陈平还是“高阳酒徒”,有智慧尽管向外拿,他在那儿照单全收。
总之,善用部下的智慧是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