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金山竹

(2015-04-16 09:09:06)
标签:

健康

教育

美食

时尚

文化

黄金山竹 

http://s4/mw690/002jADPhzy6Rww1BmYb53&690

 

山竹现在已经越来越多的被人们喜爱和接受,从早些年时候的“贵族”水果现在也慢慢走近大众的视野了。山竹原名莽吉柿,原产于东南亚,这是一种娇贵的水果,一般种植10年才开始结果,对环境要求非常严格,稍有不适即不能生长,并且不易保存,因此是名副其实的绿色水果。在泰国,人们将榴莲和山竹视为“夫妻果”。如果说榴莲是热带水果中的皇帝,那么山竹果便可算是女王了,号称“果中皇后”。

 

山竹吃的是健康

 

山竹果实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对人体有多重益处,经常吃效果更加显著,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选择山竹的原因,

 

1、山竹具有滋补降燥、清凉解热的作用。平时爱吃辛辣食物、 肝火旺盛、 皮肤容易长痘的人,常吃可降火、润肤。特别适合与榴莲一起食用,能平衡榴莲的燥热,有助消化吸收;

2、山竹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类,对机体有很好的补养作用,对体弱、营养不良、病后都有很好的调养作用;

3、山竹富含维生素和镁、 钙、 磷、钾等矿物质。矿物质。山竹果肉中含可溶性固形物16.8%,柠檬酸0.63%,还含有其它维生素B1,B2,C4和矿物质,这些营养成分对我们的健康非常有帮助;

4、有美容肌肤的作用。因为山竹富含维生素C,因此可以美白肌肤,抗皮肤老化;

5、山竹不但具备抗氧化能力,也有助增进免疫系统健康,能够让人越活越年轻;

6、.山竹可治脾虚腹泻,口渴口干,烧伤,烫伤,湿疹,口腔炎等症状;

7、山竹汤专治青春痘:夏天容易长暗疮,也就是青春痘,山竹汤能对营养过剩及燥火较重引起的暗疮、消化不良、皮肤没有光泽等症状有很好的食疗作用。

 

选购山竹入门道

 

大家都知道,越新鲜的水果口感风味越好,并且营养成分流失的越少,所以在选购的时候,要选购最新鲜的才是物超所值。山竹的新鲜程度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辨别:

1、用手捏外壳,捏起来外壳比较软,有弹性,证明新鲜,而且皮薄肉多,但是要注意没有被挤压瘪了的才好。如果表皮很硬,手指用力仍无法使表皮凹陷,说明山竹已“年老色衰”,不适合吃了。

2、购买时看连着果实的茎是不是绿的,越新鲜越绿。

3、看底部有多少瓣,确定里面的果肉就分多少个,一般来说七八个瓣的果肉都没有核,或没有大核。

4、山竹外壳见风容易变干,建议吃多少买多少。保存时需放冰箱冷藏,通常存放5日后风味每况愈下,最多只能贮藏10天。

 

山竹会吃才营养,吃法有讲究

 

山竹果肉酸甜多汁,入口即化,还伴有特殊的清香。山竹果的种子排列成放射状,可以生吃或者制成果汁供饮用,也可以煮着吃或是做菜,水果也能够入菜的。不过在吃的时候,要注意一下几点:

 

1.肥胖者及肾病、心脏病患者少吃,糖尿病患者忌食。因为山竹的含糖量比较高,肥胖的人和糖尿病的病人一旦吃过后,糖分和容易转变成脂肪,而对于糖尿病病人直接导致血糖升高,所以,肥胖病人要少吃,糖尿病病人禁食。而且,山竹属于寒性食物,因此体质虚寒者只能少吃,不宜多吃。它亦含较高钾质,故肾病及心脏病人应少吃。

 

2.每天最多吃3个山竹。山竹富含纤维素,在肠胃中会吸水膨胀,过多食用反而会引起便秘。过量摄入还会增加酸中毒的可能性,损害呼吸系统。这是非常关键的,吃的合适,对健康有帮助,但是一旦过量就会伤害健康,如果不慎吃过量了,建议喝红糖煮姜茶调和一下。

 

3.山竹凉性。所以山竹应忌和西瓜、豆浆、啤酒、白菜、芥菜、苦瓜、冬瓜、荷叶等寒凉食物同吃。这样会导致体质更寒。

 

4.吃山竹时,最好不要将紫色汁液染在肉瓣上,这会影响到口感。山竹的皮含有一种涩涩的味道,不好吃,如果滴到果肉上就会破坏果肉鲜甜的味道。

 

孕妇不能吃山竹?是真是假?

 

当然是假的!

正常体质的孕妇是可以吃山竹的,山竹含有 叶酸 、脂肪、蛋白质等对孕妇身体有益的物质,应该说从水果中汲取营养成分是十分安全健康的,孕妇可以通过吃山竹来滋养身体,而且山竹丰富的营养能够有助于孕妇及胎儿健康。但是,并非所有的孕妇都适宜品味山竹,孕妇要根据自身体质谨慎食用,遵循医生的建议。对于体质过硬的准妈妈们来说,完全可以放心食用山竹,但也要注意每日食用的量以不超过3个为宜。

 

 

蒯海蓉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
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会员
北京营养师俱乐部优秀讲师
电话:1312179877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