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二十年前有报道说,据美国学者的研究,世界知识总量每隔七至十年便翻一番.知识的陈旧周期也一天天缩短.十八世纪时,知识陈旧周期为八十到九十年,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期缩短为三十年,近半个世纪又缩短为十五年.目前,知识陈旧周期已缩短为五到十年.
二十年过去的今天,知识陈旧周期可能不会超过五年了.也就是说,在知识的海洋里,时不我待,不进则退,我们没有不读书的理由。前苏联作家高尔基曾满腔热情地呼吁:“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英国的著名学者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有人说,在当今信息发达的网络时代,读什么书,你要了解什么,甚至你要写材料,到网上去“百度”或“谷歌”一下,你要什么就有什么。也有人说,天下文章一大抄。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书上的知识你不去读,还是书吗?网上的你用完了,不去理解、不去消化,最终还是网上的。所以说,不论是书籍,还是网络,都是需要我们去读、去掌握、去运用,才能变成自己的财富,知识才算是自己的,才会减少“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烦恼。
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如何获取知识,该读什么书?怎样读书?谈谈我自己读书的一些体会。
一、读什么书
首先要有读书目的。我认为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增长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和能力。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用阅读,即有针对性的求知,为求学、招工等的资格考试和工作业务需要的读书;另一方面是无用阅读,即无具体目标的读书,是成长性增长才智的学习,是养心、养性的学习。
其次要有读书计划。不管是那方面的读书,都要有读书计划。有用读书是有目标的,也有时限性。为此,我主要谈无用读书如何订计划。一要有重点、有主攻方向。既要结合自己工作的需要,读相关方面的书,又要根据自己的喜好,读自己感兴趣方面的书,因为书籍是分类的。针对上述条件去选择书籍,这就是从内容上去计划。二就是从时间安排上计划。既要有长计划,又要有短安排。这样有二个好处,既能系统性、连续性地学习某个方面的知识,又能给自己压力和动力,当然前提是要执行自己的计划,作任务去完成。同时还要注意,在短期计划内,要穿插些读不同类型的书籍,可以避免读书时的枯燥无味。现将闻一多1919年订过的一个读书计划供大家参考,给予启发。“枕上读清诗别裁。近决志学诗。读诗自清明以上,溯魏汉先秦,读别裁毕,读明诗综,次元诗选,宋诗钞,次全唐诗,次八代诗选,期于两年内读完。”
三要选好书。要选正版书,盗版书错误的地方多;要选一流的书,她是最有价值的书;要选名著。选择好书的方法既要靠自己平时收集信息、总结经验,又要向他人请教。
二、怎么样读书——方法问题
郭沫若说:“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怎样把书读活呢?我国历史上有一条卓有成效的治学经验,叫读书要四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现代著名教授、作家冯友兰也有总结,概括为: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用我自己的读书方法来解读。
1、浏览,就是粗看,在选择书时也可以用。不论是买书还是看书,我都有一个习惯,拿到一本书,首先对这本书的内容提要、前言、目录、后记浏览一下,在头脑中对全书有一个总的、直觉的的印象;有时还会针对目录中的一些篇章浏览一下,从而判断,我读这本书是否有价值,能获取那方面的知识。我们平时读报不是有句口头禅——看报看题,感兴趣再读下去。
2、细读。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致志,才能做好。读书也是一样,只有专心致志才能读得进,学得透,获取知识。若心静不下来,最好不要读书,要读也是走马观花,没有效果。当然,若是消遣打发时间就另当别论了。我读书是一次读二遍,第一遍是浏览,一目十行,在书中适当做些符号,待一个章节完后,再倒回去读第二遍;第二遍是细读,是带着思考去读、弄清问题去读。这个过程中要做些笔录、查找相关资料,甚至带着问题去请教他人。一句话,就是要把书读懂,要把书读薄,读出味道,读出体会,那就真正是在读书。
3、读书笔记。记得人这样两句话,“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做读书笔记是读书的关键和重要部分。需要我们在读书时要做到“三勤”“三多”,即心勤、眼勤、手勤,多读、多想、多记。读书笔记有好多种,根据各人喜好而定。我用得最多的是划符号、作眉批、列提纲、摘抄、剪报、分类、写心得体会等。不是每读一本书都要用上。是自己买的书,除摘抄外可能全会用上。划符号是看书时在书上记不同的记号,以便下次读时或写读书笔记时方便。作眉批是在一些章节、自然段或句子上把自己的一些看法、体会写下来。列提纲是将书中的相关联或不同的观点以图表或文字在读书笔记上列出来。摘抄、剪报、分类三种是相联的,有时把自己订的杂志、报纸自我认为有收藏价值的,或是借阅的书上的优美句子、文章等摘抄、复印下来,分类装订成册。写心得体会就不必言述了。
4、温故知新,就是复读。我们每看一遍,在认识和感想上是不会相同的,若是科技类或技术类的读物更是如此。一本书重复读后,既能加深影响,巩固记忆,又能增加理解,获得新知。这样,就能真正把一本书读懂、读薄,能真正运用到工作、生活中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