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当然不是买来做装饰、摆样子的,是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知识品味,书要真正去读,读自己适合的书,就象六月天里饮了一股清泉,雪天里添了一盆炭火,带来滋润和温暖。选择一个安静的时刻去读书,才能投入到书里,恰如其境,与书中人物同喜同悲;才会沿着书中情景去思索、去判断。有道是“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读书象饮酒,只求七分醉,乐在其中,不要刻意追求借酒吟诗、借酒消愁,也不必象酒鬼那样离不了酒。“书中藏有美如玉”是古人的一种美好向往;“唯有读书高”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一种倚形现象。因为现实社会中除了读书还有工作、交际、生活等其它事情要做。
我们读书的目的是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
回想自己从学校毕业步入社会后,有几个阶段读了不少书。
一是刚参加工作头几年,业余生活没有现代如此多的娱乐活动,电视在当时还是一种奢侈品。不读书就显得空虚无聊,只好投入到书海之中,读了不少书。但因刚出校门,不知道需要读什么书。当时,县城唯一的图书馆是文化馆的图书室,想读书就到文化馆去借,差不多隔一、二天去一次,文化馆的图书室不到1000册书三年时间基本上读完了,主要是文学类书籍,消磨了时间,增长了才智,陶雅了情操。同时也养成了买书的习惯,自我感觉好的书必须买。所以,当时工作之余出门,不是去图书馆,就是上书店.
二是为深造,读了些专业书。1985年,同学邀我参加电视大学考试,并考上了,读的是中文专业,且是以自学为主,学了点文学史、中国古代史和现代史,坚持了二年不到。转考了武汉大学工商行政管理专业,1990处取得了大专文凭。八年工作,所有的工资都化在学习上。婚后,内人还笑我没存一分钱,只知道以书为伴.
三是儿子又逼我读书.婚后,有了女人的关照,沉没在爱的河里,不久人格上又升级----当了爸爸,爱的甜蜜还没散去,又有了天伦之乐.加上家庭生活上的琐事也多些,除看些育儿书外,有一段时间未读书或少读书.但随着岁月流逝,儿子也渐渐长大了,他有了自己爱好和见识----喜欢听故事和提问题,问什么有点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势头.自己腹中这点"文货"随日久也图穷匕露,不得不又抱起了书本,读起了儿童书籍,少儿读本和小学课本等,来回答儿子的问题,一至陪读到小学毕业.曾发感叹,儿子逼我读书了.
不论在何时读书,都有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后来买书不多,但书柜里仍增加了不少书----剪报,资料摘抄,读书笔记.
读书是人大开眼界,忘却烦恼,变得明事达理,豁达开朗.读书也能治病,缓解病魔带来的痛苦;读书可医心,"心正药自真"就是这个道理.
读书是为了提升自己,而不是在与朋友或同事聊天时力压群儒而表现自己.因为别人也读书,说不定比你还读得更多更好.
不要以为有书就拥有知识.有的人书柜里满是书,而脑子里全是钱,要清楚钱能买到书,却买不到知识.一个人一但穷得只剩下钱,他可能会活得无奈,甚至利用钱做出些荒唐事,给后人留下骂名.
古书上说:读书者不贼.建议大家多读书,去寻找读书的最高境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