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看重组后的管制政策之七:号码可携带

(2008-06-27 23:41:00)
标签:

杂谈

    号码可携带的问题,已经炒了很长时间。需要强调说明的是,号码可携带属于管制政策,而单向号码可携带才是非对称管制政策。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实行的号码可携带都是双向的,实施双向号码可携带,则意味着用户可以脱离对号码的依赖,自由地在运营商之间跳来跳去,转网的隐形门槛进一步降低,运营商的离网压力将进一步加大。这些以前都宣传得比较多了,我想说的是一些细节,希望透过这些细节,让大家更了解号码可携带。

    首先,号码可携带的技术实现并不简单。这方面我并不是专家,但是对目前各国实施号码可携带的多种技术方案也了解一部分。客观讲,实施号码可携带之后,对网络的接续速度等网络质量指标是会产生一定影响的。而且,多运营商之间的设备标准虽然总体来说遵从国际标准,但具体的细节又存在一些差异,要让所有的设备都支持号码可携带是存在一定技术难度的。这方面电信研究院已经做了很长时间的研究,对实现号码可携带的技术问题做了细化的分析。如果这些技术问题未及解决就推出号码可携带,那么技术问题既可能是客观存在的,也可能成为阻碍号码可携带的借口,与当年的互连互通类似,到底因为什么不通,旁人能看明白、说清楚?

    其次,号码可携带有业务限制条件。公众对号码可携带的期望值比较高,对业务范围往往理解为可进行跨地域、跨运营商随时随地地带号转网。实际上,目前的技术方案只能限于同一本地网范围之内的号码可携带,同时业务方面也会出台一些政策限制用户频繁转网,还有如果用户在与前一个运营商官司未了,也是不能转网的。如果再加上单向等限制条件,恐怕当政策最终推行的时候,大家才会意识到,号码可携带想说爱你不容易。

    第三,不必过于担心害怕单向号码可携带的问题。首先,即使实行单向的号码可携带,也是阶段性的,不会永远实行,这是政策制定部门的共识;其次,从客户心理角度分析,当其知道转网是单向的,去了就回不来的时候,他会不会犹豫?目前号码不可携带是客观存在的障碍,但也许是用户不愿离网的托词,运营商要留住客户的心,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把客户摆在第一位,才是正招。第三,如果真的实施了单向号码可携带,移动就应该把它当作一次练兵,训练自己在高离网风险的情况下开展运营的能力,待双向号码可携带实施的时候,就可以施展开拳脚了。不求改变环境,但求适应环境,在变化的环境中持续保持领先,这种应变能力才是真功夫。

    前面分析了那么多管制政策,有常规的,也有非对称的。不知道其他人如何理解,但作为移动公司的一员,我个人对非对称管制又害怕又不害怕。说道具体的策略,应该说没什么可怕的,见招拆招,总能想到办法的。害怕的是实施非对称管制的姿态,让大家容易认为政府是在均贫富,而这种姿态会使运营商失去发展的动力和激情,当想到做好的结果就是被非对称管制的时候,还会有多少人把力气用在正路上呢?我还是坚信政府不会简单地将和谐理解和执行为杀富济贫的,但是如果姿态传递了错误的信号,保不准会有人误解。一个人误解还好说,如果一批人误解了,会形成什么样的局面?从被扶持的运营商角度来看,非对称管制会不会给他们一些错误的信号,习惯将期望寄托在政府的管制政策上。如果形成这样的错觉,那么优势运营商不努力,弱势运营商也没有发展的积极性,何谈行业发展?

    老毕说,有人认为非对称管制是温水,是尚方宝剑,守株待兔地等着管制政策;史老师也诙谐地描述了错误理解“非对称”的结果。可以看出,很多智者都知道正确的方向是什么,那么工信部要通过管制政策给业界传递什么信号呢?拭目以待。我只是觉得,随着技术的发展,运营商的日子会越来越不好过,与其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过家家,不如尽早把自己置身于竞争的环境,接受成长必须经历的洗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