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话回拨吸费”的反思

(2008-04-04 14:40:00)
标签:

杂谈

    从写第一篇电话回拨吸费的blog到现在,已经一周多了,虽然还不断有网友在质疑,但是我觉得问题是越来越清楚了:“响一声就断”的现象出现得比较普遍,这种对用户进行骚扰的行为是我们下一步要对付的;而“电话回拨吸费”则很可能仅是个传言。回顾这一事件的前前后后,也许能对我们以后有所启发和帮助吧。

    反思一:勿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

    最初听到“电话回拨吸费”的说法已经是一年多以前的事情,当时没有太在意,只是让同事们查了一下有无投诉,做了一些检查和分析,省公司反馈说没有投诉,也没有具体案例,做了拨打测试和话单验证,自查没有发现异常情况,也就作罢了。后来又有一轮传言,还是如法炮制,所以又查了一遍,还是没有问题。在今年垃圾短信事件之后,有记者专门曝光和“揭开黑幕”;而与此同时,“响一声就断”的现象愈演愈烈,从网络开始,对运营商的不信任和声讨之势逐渐形成,而且客观来说,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倘若当初我们对这样的传言反映再及时些,恐怕也不会这么被动。

    反思二:互联网的草根影响力越来越大,通信行业的传统处理问题方式遭遇挑战。

    通信行业传统上属技术流派,属于精英文化,习惯于官方对官方,事事认真,说的话也必须是字斟句酌,不能犯错误;而以这种方式对待互联网的草根文化就有些问题了,面对来自于草根的争论和质疑,总不能事事都要由新闻发言人出来解释吧。这次“电话回拨吸费”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如果按照传统通信行业的做法,“电话回拨吸费”会怎么发展呢?记者会抓住这个热点,希望运营商和政府部门给予解释——但无论是运营商还是信产部,手中没有真实的投诉,又担心自己证据掌握不足,说错了话,所以只能拒绝采访,或者将问题转交给相关技术部门分析解决;而技术部门也同样面临没有案例的尴尬。如果说没有问题,网上已经炒得这么热闹,专家们都已经出来说话了,就敢担保说没问题么?恐怕没有十足的把握,运营商和信产部是不敢做这个承诺的。所以通信行业就会在犹豫中迟迟没有答复和反馈,而这种沉默则加重了大众对通信行业的不信任,即使后来澄清了,恐怕信任度也会大大降低,负面影响已经形成。

    事实也是这样,信产部的领导通过官方和我们联系,因为已经有记者来约采访了,但在弄清事情的原委之前,信产部是不说话的。通过与信产部的交流我了解到,他们也没有接到用户的投诉,甚至他们联系了那些“揭黑幕”的记者,记者们说手中也没有“电话回拨吸费”的案例,只是听卖群拨器的人讲,以及网上的传言。通过这次事件,对于一个传言我们应该怎么处理,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思索么?

    反思三:可以通过互联网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互联网并不可靠。

    我个人是“电话回拨吸费”事件的受益者,blog的点击量直线攀升,不但出现了第一个点击量超万的博文,图示流程的点击量更超过了2万,年初给自己定的年点击超十万的目标刚过一个季度就轻松完成。和腾讯的朋友打了个赌,在腾讯开了个空间并把这篇blog放了进去,看看点击量能否超过十万,结果我输了——24小时之后,这个帖子的点击量达到了20万,相当于我在sohu一年的积累。虽然看贴的人不一定被我完全说服,但是至少他们看到了一些本来不知道的东西。当初开博时就有个想法,希望以草根对草根,对一些大众关注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和澄清,至少这次,我的目的达到了。

    值得一提的还有网友qingniao2,他自己做了回拨的测试,并把测试的结果在论坛上发布。这种自发的行为给我很大的鼓舞,并不是因为他测试的结果和我的判断一致,而是因为以往这种测试我们自己做过,但是作为用户端是否更有说服力呢?这种基于维基思维模式的合作应是互联网的发展方向。

    春节期间流行一个短信:《投名状》证明兄弟不可靠,《色戒》证明女人不可靠,《集结号》证明组织不可靠,那么互联网可靠么?sohu的编辑做了个网上调查,有几百人参与,按说应该有些普遍性。简单地看统计结果,有50%说被吸费,说一次被吸费几十甚至上百元的有34%,看似吸费现象很普遍。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问题:统计中仅有72%说回拨了,但是却有50%说遭遇“吸费”,没有回拨怎么会被吸费呢?如果吸费现象这么普遍,那么我在网上发了一周的征集贴,而且参与讨论的网友是在专题里面投的票,应该看得到我征集案例的帖子的,为何到现在为止没有收集到一个被证实吸费的案例呢?有20%的网友说投诉了运营商,有的网友戏称希望被吸费,这样可以去运营商那里索取双倍返还,而在省公司却没有找到类似的投诉?由此看来,互联网上统计的结果确实需要过滤和分析,否则会造成错误的判断。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我是不是过于站在企业的视角,或者说只是在为企业辩护?固然用户和大众有很多不理解运营商的地方,但是只从运营商的角度考虑问题,是不是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企业责任到社会责任,从以赢利为目的到社会效益最大化,这不是光动嘴巴就行的。那天和朋友聊的时候,说到年初的冰雪天气,我很自豪地讲中国移动做了什么什么。朋友却说:他从电视得知贵州的一个地区全城停电,由于各地移动的支持,移动手中的柴油发电机比全城的总和还多。那么,如果中国移动将手中的油机拿出一些来,交给地方政府或者别的应急单位,大家会怎么看待中国移动呢?这一步没有做,在别人眼里,中国移动只不过是个财大气粗的暴发户;而如果这么做了,相信移动的形象则很可能正面得多。听了他这番话,我真的无语了,这是应该反思的,这一步的差距,就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和创造社会责任的差距,而这一步的跨越,恐怕思想境界要提高的就不是一点半点了。关于这个问题,不止是我一个人,杨老师、老毕等一干圈子里的人也在反思,不是消极地指责外部环境,而是积极地去思考,我们需要怎么做、做什么,所以对这个行业我还是很有信心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