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呼叫转移的计费原则

(2008-04-03 22:28:00)
标签:

杂谈

    非常感谢网友qingniao2在水木社区BBS做过响一声就挂电话的回拨测试,不知道他是否愿意公开这个测试结果,如果可以,我希望将这个测试情况转贴过来,如果qingniao2看到了,回复一下。

    鉴于qingniao2同学没有打通10086,我就给你解释一下呼叫转移的计费原则吧。

    B用户设置了呼叫转移到C号码,然后A用户呼叫到B用户,接通了C,对这三个用户如何收费呢?

    首先是对A用户的收费。无论是B是否漫游,采用什么样的呼叫转移,以及B和C的位置关系如何,等等情况,对A用户只收取A到B的通信费。

    其次,对C号码,相对于收到一个呼叫,至于这个呼叫来自于A,还是B,还是别的情况,如果需要向C收费,都照常收取。

    最复杂的是对B号码的收费,因为呼叫转移的分类十分复杂,接续路由也不一样,下面一一道来:

    呼叫转移又称呼叫前转,分为无条件和有条件两大类,其中有条件呼叫转移又分为三类:遇忙前转、无应答(或者叫久叫不应)前转、不可及呼转,而不可及呼转又分三种情况:关机、寻呼不到和无线信道拥塞。这些名词的中文翻译在某些教科书或材料中略有不同,我还是把这些呼转的定义结合计费原则解释一下。

    无条件呼转情况下,无论B用户是否开机,身在何处,对B号码都是每分钟收“呼叫转移基本费”+B到C号码所在地的“长途费”。比如我是北京的用户,设置无条件呼叫转移到上海的一个号码,那么别人给我打电话,接通之后,我要支付“呼叫转移基本费”+北京到上海的长途费,按分钟收取;但如果我设置无条件呼叫转移到北京的号码,那么电话接通之后,我要支付的就只有按分钟计的“呼叫转移基本费”了。

    有条件呼转情况下还要细分,如果是“遇忙”或者“无应答”,那么对B号码每分钟收取“呼叫转移费”+“漫游被叫长途费”+B到C号码的“长途费”。比如我是北京的用户,设置遇忙前传到北京的一个C号码,当我占线时A把电话打来了(或者我把A的电话挂断),于是接通了C号码,对于这样的通话,我每分钟只需要支付“呼叫转移基本费”;但是,如果我是漫游状态,比如漫游到了上海,那么我就要支付“呼叫转移基本费”+漫游被叫费+上海到北京的长途费。为什么收两段长途?因为路由是先将通话从北京接到了上海,未通,又占了一条上海到北京的话路,走了两次长途。

    有条件呼转的不可及呼转里,三种情况在路由接续上也不同,其中“寻呼不到”往往是用户不在服务区,无线信道拥塞的意思比较好理解,这两种情况的路由与“遇忙”、“无应答”的情况是一样的,走了两次长途;但是关机呼转的接续又和无条件呼转的情况一样;而在服务代码上又难以分辩,因此“不可及”呼转与无条件呼转的计费规则一致

    特别说明一下,我在网上查了一下别的运营商的资费说明,对于呼叫转移的定义,尤其是“不可及”与“关机”的关系和移动的GSM并不完全一致,所以其他运营商对呼叫转移的解释可能和我说的不一样的。还有,呼叫转移基本费的费率各地也有差别,具体费率咨询当地运营商。

    可能以上解释过于专业了,呼叫转移怎么使用能省话费呢?介绍一些比较实用的作法。

    首先,尽量不要在漫游状态下使用有条件呼转。漫游时同样是转到归属地的全球呼,如果是无条件呼转,一次1毛钱;如果是遇忙前转,则每分钟要收0.1+0.4+0.07=0.57元(注:1毛是呼叫转移基本费,4毛是漫游被叫费,因为全球呼接通应在6秒之内,因此计7分钱)。这还是国内漫游,如果是国际漫游。。。那就是两个国际长途了啊!

    其实很多用户不是有意识设置有条件呼转,而是在归属地设置之后忘记取消了,我自己就有惨痛教训。我在北京习惯设置“无应答”前转到全球呼,结果一次出国时忘记取消,手机还放在静音状态,结果国内打来的电话全转到了全球呼,回国后对着帐单,我那个悔啊,少取消一次就付出这么大代价,以后就记住了!

    其次,不可及/关机呼转和无条件呼转可以随便设,再配合全球呼,确保找你的电话不遗漏,一次还只花1毛钱。我的电话一直设成关机呼转全球呼,在飞机上也不担心漏了重要电话;出国的时候虽然开着机,但把手机设置成无条件呼转到全球呼,有人找先回短信,实在不行再打回去,很有效。

    如果大家还有疑问,我非常乐意就这个话题继续与大家交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