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F1新赛季开始了

(2008-03-22 16:52:00)
标签:

杂谈

    我喜欢F1,是因为这项运动的综合性。整体来看,这项运动包含车手、赛车和车队三个要素,想取得好成绩的基础就是个人、科技与团队的完美组合;但即使这三个要素都具备条件了,还存在很多偶然因素,致使比赛魅力无穷。

    很多车迷关注的往往是车手和赛车,但我更关注车队。车队内部的配合不仅是在维修站里加油换胎那种纯体力劳动,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为车手量身制定策略,几乎不计成本的大规模投入,只是希望在过弯的时间缩短几毫秒,出弯的速度增加多少多少,还要计算油料的损耗、轮胎的磨损,以及竞争对手的策略,这种计算和分析时甚至要将车手的身高、体重全部计算进去,每一次比赛战术的制定都有不同,对于处于劣势的小车队也就罢了,大车队处于明处,要防备各方的明枪暗箭,真是精妙啊!第二是对突发事件的反映能力,赛场上瞬息万变的局面,后面就要随时调整既定的计划,安全车出动怎么办,天气变化怎么办,根据本方的位置和对手的策略,及时调整进站加油时间点以及加油量。第三才是队员们对赛车的操作,别忘了,那些换胎的、扛着加油管的,全部都是高智商高学历高收入的工程师,他们的本职都是搞技术的,但是里要将加油换胎等动作训练得万无一失,为团队节省下每一毫秒,出了问题正确、冷静、高效地处理和解决问题。记得那年舒马赫赛车在维修站里着火的事故么?突发的事故居然没有对法拉利造成严重影响,仅仅耽搁了几秒钟舒马赫就安全地冲了出去,照样拿到了分站冠军。要一个团队做一次不失误并不难,难的是做了千百次没有失误,更难的是发生了无法预见的事情后还能以最佳的方式处理,这样的团队合作真是太令人佩服了。

    似乎F1的主办方还觉得这样复杂的局面变数还不够,所以与其他运动不同,F1的规则每个赛季都会修改规则,而且新规则出台的时间往往离赛季开始已经很短了,车队和车手必须要在很短的时间里去适应比赛规则。今年的新规则变动非常多,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技术含量最高的就是取消了牵引力控制系统。这一变化的效果在第一站就显现了出来,只有7部赛车跑完全程,30%的完赛率令人咋舌,连法拉利也全军覆没。取消牵引力控制说通俗一些,就是取消了在过弯减速和出弯加速时对刹车和油门的自动调校,这样车手的能力在比赛时的作用就更大了。打个比方,就象让一批开惯了自动挡的车手,现在开手动档的车比赛,正常跑没问题,但是比赛时失误的概论就大多了。另外,还有些规则修改,比如取消备用车,一台变速箱必须连续使用四场大奖赛等,加大了车队对赛车稳定性方面的压力,更对那些暴力使用赛车的选手(比如佐藤)是一种威慑。

    如果没连续看F1,会觉得奇怪——赛车不是在比车手的水平么?为什么现在国际汽联才出台这样的策略?呵呵,下面才是我这篇blog的主题。

    故事是这样的,牵引力控制技术刚一出现,就遭到了很多车队和车手的反对,理由就是这项技术降低了车手操控赛车的难度,反对最凶的就是舒马赫为代表的法拉利。结果呢?反对未果,国际汽联在规则中明确允许使用牵引力控制技术,那么各个车队纷纷采用该技术。现在,在舒马赫退役之后,国际汽联又修改规则,禁止了这一技术的使用。

    从舒马赫、以及其他拥有驾驶技术高手的财大气粗的车队角度看,当然希望提高车手参赛的门槛;但牵引力控制技术的应用弥补了车手操驾能力的不足,所以反对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国际汽联的思考角度就不同了。在舒马赫+法拉利如日中天的时代,绝佳的赛车加上优秀的车手,使冠军的归属缺乏悬念,其他车队的参与热情和收视率都会下降,带来巨大的广告和其他商业价值的损失,对于一项商业体育活动来说,无疑是“产业环境”走向恶化。所以,类似于允许牵引力控制技术的政策频出,目的就是为了打压法拉利和舒马赫,缩小车队之间的差距,使比赛更激烈,有悬念。但在舒马赫退役之后,为了不让F1变成“机器车比赛”,国际汽联又开始禁止一些自动技术在赛场上的运用,让F1中“车手+赛车+团队”的比例回归正途。

    所以说:

    一.舒马赫是伟大的车手,他的操控技术绝顶,水平高到了国际汽联要针对他的行为来调整“产业政策”,有此殊荣者,恐空间绝后了。

    二.作为商业比赛的组织者,国际汽联成功地在不同阶段出台不同政策,使比赛更加激烈而精彩,眼球经济收益明显,成功地创造和维护了良好的“产业环境”。

    三.作为游戏的参与者,法拉利能不断提高自己去适应新的政策、规则和环境,任凭风吹雨打始终处于领先地位,这是受人尊敬的。与其将精力、心思和力气放在说服国际汽联改变策略方面,不如踏踏实实地从自身做起,去适应环境。

    四.媒体类似于国际汽联,他致力于打造一个充满竞争、变化的环境,要找到可以吸引眼球的内容,至于谁输谁赢,并不是他们关注的,但是一定要有输赢。所以媒体“惟恐天下不乱”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要忘了及时回归正途。否则没人信了,岂不是媒体的悲哀?

    五.信息产业需要打造一个什么样的产业环境呢?是变化多端?是吸引眼球?恐怕都不是吧。我们需要打造的是一个客户、国家、企业,以及价值链上方方面面共赢的局面,好的产业环境里没有输家,只有行业的整体利益不断发展。为了这个目的出台政策,才能得到真心的理解和拥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