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季广茂把言辞激烈的博文删了

(2008-02-27 09:19:00)
标签:

杂谈

    网上最近炒的是季广茂和钟华,一位是北师大的教授,一位是四川师大的教授。起因是季教授呕心之作,被钟教授在专业杂志上以洋洋万言地批评,后季教授在自己的博客上连续发文,恶言反驳。此举在网上掀起的风波越来越大,话题自然也是越扯越远,最终昨天晚上,季教授将批评钟教授的10篇“粗口”博文全部撤下。

    为什么撤下?有舆论的压力,更有校方的压力。季教授在其最后一篇中说的,这不是学术之争,而是某些人精心策划的泼粪行动。校方目前的表态很官方,也有很多似乎专业的人参与其中,不过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这些说话的人,对于不能说的内情,又了解多少?

    我不是学术圈的,但是看了几天事态的发展之后,只能苦笑——季教授有理,但必输无疑!

    一位专家,从94年博士毕业之后就开始从事的一项研究,最终发表为论文,这本是学术圈子里正常的工作模式,但是现在越来越少了,为什么呢?学校的考评机制、社会的氛围等,要求教师们不断地发论文、做课题,拿相同的标准衡量文科与理工科,这种管理是有一定弊端和错误导向的,于是大家都只好急功近利、肤皮潦草地将研究成果包装,或者托关系找地方发论文,否则——下岗。在这样的环境下,已经很难按照正常的学术研究模式做事了,但季教授仍能将十数年前的想法持续研究下去,实属不易,此种治学态度精神本身就值得保护和表扬。而此研究最终成书出版,对于季教授来说,其心情我是可以理解的。

    自己的呕心之作,但被别人批评指责,这本是正常的事情,但要看怎么批评,以什么方式批评。如果你的批评是真正的学术探讨,对于一些问题进行专业辩论,相信这些都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批评者的心是正的,讨论的目的是找到真理和真相。但是如果批评者只是扣大帽子,断章取义,戴着有色眼睛挑错儿,那就是心的问题了。你想把事情做好,可对方只是想给你捣乱,往你身上泼脏水,你还有啥可和他讨论的。季教授就是看明白了这点,才没有继续所谓的“学术讨论”,不是他面对批评不理性,而是和这样的人怎么将道理呢?

    季教授的这篇作品是非常专业,恐怕参与讨论的人中,极少有人看过具体的文章,题目就把大家都吓回去了。于是大家的讨论都在围绕非学术问题,围绕“大学教授”和“粗口”进行。网友的评论很多是指向“大学教授”这四个字的,是嫉妒,还是别的不能说的心理?为人师表,教师不能和一般人一样,但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在严格要求别人的时候,审视自己了么?就像司机A故意占了司机B的车位,还不止一次两次,于是B和A理论,这时候大家围了过来,因为看见的都是B主动理论,于是都说B的不是,而不去管这起纠纷是怎么发生的;还有骑自行车的和行人说“这帮开车的都不是好东西”。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忍,对这种行为放纵,让违规者得逞,下次还这样做,如此下去,规则何在?在现实社会中,这样的情况是不是可以找警察,找那些维护公共秩序的人,按照规则对违规者进行处罚。学术圈里并没有那么多可操作可量化的规则,主要是靠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而违背道德的人将受到惩罚。但是现在呢?违背道德的人不一定受惩罚,学校只管数教师的论文数,而没有给老师足够的支持,出了事闪在一边,让各人去面对风雨。找警察没用,就只好忍下去,时间长了,还有什么道德可言么?不知道以后季教授还会不会继续写博客,会不会沿袭严谨的治学方式,会不会放弃对事业的追求。我希望他坚持下去,因为很多人都在坚持。

    我凭什么站在季教授这边,很简单,因为钟教授的态度。如果我是善意的批评者,会主动和对方沟通,将话题引到学术讨论上来,而不是象钟教授那样把头一缩,装可怜,让季教授这么跳。因为这么发展下去的结果,是对学术不利的,是让别人看笑话的,所以这就不是为学术负责的态度。在博客上骂人的又不是一个两个,为什么大学教授就不能在自己的博客上舒解自己的情绪?既然网络是平等的,为什么要求又不一样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