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写这篇博客,是受sohu编辑之邀。之所以写这个题目,不是象以前那样,一篇里写不下,要从结构上分成几部分,而是我觉得这事还没完,不是写一篇文章就能收尾的。
昨天看新闻摘要,听到漫游费调整出结果时,还在想:这下漫游费引发的讨论可以告一段落了。可是看了最终的方案(过渡方案或者临时方案太多,所以就没仔细关注某个),觉得有些别扭。别扭在哪儿?今天早上仔细研究了一下,不禁哑然——我们又要挨骂了。
为什么被骂,现在先不急于说,只是先要从心理上做好准备,等待迎接那一浪高过一浪的咒骂。毕兄对领导评判电信行业“不懂政治、不懂经济、不懂文化”似乎深恶痛绝,我理解,但是也无奈,因为人家说的没错,至少是有道理。
按下葫芦浮起瓢,降低漫游资费这场秀不但没有给自己加分,反而让自己的形象受损;这还罢了,这样的漫游资费下调方案后面发生的已经不是个肥皂剧的问题,而是贺岁片《没完没了》:
一是引发群众对电信整个资费体系的不满,本来漫游资费协调是好事,是小事,但现在又波及了长途资费,以及本地资费,给资费调整留了个尾巴,好像一个口水桶,好不容易已经装满了,准备运走;又打开了另外一个桶的盖子。用户在本地打长途是基本通话费+长途费,无论怎么算,都比漫游主叫费用高,用户能答应么?所以长途费+基本通话费的结构,以及长途费率等,马上会成为新的讨论焦点。漫游资费的调整对运营商还未伤筋动骨,就已经这样了,那么接下来会是什么样子?不敢想。
二是加大了群众对资费的关注。文中的“现行资费方案中,国内漫游状态下的通话费(含漫游状态下的国内长途通话费)高于上述标准的,由有关电信企业按照上述标准降低;低于上述标准的,不得借机涨价。”看似官样文章,但给资费体系和操作层面带来了太多的管理问题。各地各种各样的套餐中,都是符合本地通话与长途费分离的资费体系,都是拿原来的标准资费价格作为参照对象的,不能完全保证某一次通话中会不会出现比上限高的资费。现在的商旅套餐也好,其他套餐也好,是否包含了很多赠送的分钟数或者其他服务,这些怎么核算?这次资费调整之后,计算精细的用户会越来越多,对资费的解释压力也会越来越大,这些增加的不都是成本么?群众对资费关注是好事还是坏事?应该怎么样去引导大家去做该做的事?不多说了,这已经很挨骂了。
三是加大了对立情绪。政府做什么的?网上有太多的人认为,政府应该是代表群众利益的,没错。但是政府更大的责任是关注大众和群体的整体利益,比如信产部,不是一个站在老百姓角度考虑如何收拾运营商的角色,他的使命是发展信息产业,让社会整体效益最大化,所以才要平衡各方利益做事。通过这场听证会,以及相应的炒作,好像有些人就是要把政府摆在人民的对立面,或者至少是将某些政府部门摆在这样的位置。这才是真正的小团体利益,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把信息产业搞惨了,谁是收益者?至少老百姓不会是的。那么是谁有意无意地将政府和运营商引到了人民的对立面呢?
总之,这事没完,不是说漫游资费下调再抗着挨几个月的骂就能熬过去的。我写博客往往难定题目,所以干脆先写个(一),等着下文吧。
几家欢乐几家愁,至少这下sohu高兴了,呵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