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费的讨论进行了一轮又一轮,对于那些漫骂或者有意曲解的人可以置之不理,但是对于一些朋友的观点和提问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深入探讨一些的。最近思考电信运营商生产与运营的模式和原理问题,就与一些朋友说的“如果国外运营商进到中国则如何如何”的问题有些碰撞。
传统电信运营商的研发来自于通信设备制造商与运营商(当然,主要是通信设备制造商)的研发,是他们根据他们理解的客户需求进行产品研发和创新,制造了相关的产品来实现人类通信的需求,从固定到移动再到移动互联网等等,都是如此,技术门槛使通信产品不能是个厂家就提供,必须是圈子里的有实力有资金的企业才能做到,而越大规模的通信网络,搭建起来的时间以及需要的资金就越多。
中国移动目前的移动通信网络规模已居世界前列,从人口覆盖率的角度来排名,移动应排在国际各大运营商之首,能在人口最多的国家做到这点,是相当不容易的。如果我记得没错的话,在中国移动与世界各大移动通信运营商中,排名靠前的指标包括MOU(每月每用户通话分钟数)、人口覆盖率和利润等,而ARPU(每用户每月收入)的排名非常靠后,不要说和欧美的运营商相比,就是与印度的运营商相比,都差一大截。别忘了,提供通信设备的厂商全球报价差距可没有这么大。这样的统计结果意味着什么?
MOU、人口覆盖率高意味着中国移动要用更多的设备和网络投入,而在全球设备价格差异比较小的情况下,自然意味着中国移动要用更多的资金来实现网络覆盖这个目标。而低ARPU意味着巨大的投入所获得的受益要小,所以说中国移动的利润不全是靠垄断,是挤出来的。看到这里,肯定会有人跳出来骂了。别急,请再往下看三段再骂也不迟。
大家不是希望引入竞争么?国外的资本家不是傻子,来中国做什么?如果投入资金建移动通信网,需要花大笔的钱和时间,来达到目前移动的覆盖水平,那么这个成本如何、何时能收回来?低ARPU导致利润低,回收周期长,这个钱不好赚吧。香港竞争激烈,那么香港的覆盖如何?对于一些低话务量的地区,虽然有需求,但是由于业务量小,收不回成本,所以运营商就不覆盖了,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中国移动和联通的移动通信网是经过多少年才建成现在的规模的,即使象现在移动花如此的经验、资金和力量建设TD移动网,也还只完成基本的网络覆盖建设,而无法达到GSM或者CDMA的水平。那么老外就长了三头六臂,能搞定?如果他们能搞定,恐怕国外运营商的报表和业绩不应该输给移动吧。
那么国外运营商第二种进入中国的模式,就是做虚拟运营商,就是自己不建设网络,而基于自己的品牌进行客户运营。这样的运营商提供通信产品的基础还会是现在的运营商,只不过是运营商将业务批发给虚拟运营商,虚拟运营商再零售给最终客户。虚拟运营商吃的是差价,而产品还是基于国内运营商,本质有差异么?也就是说表面看是国外运营商提供的通信服务,其本质还是国内运营商干的活儿,国内运营商是要与虚拟运营商结算的,而结算价格就是虚拟运营商的成本,如果国内运营商不降低结算价格,虚拟运营商能一直通过补贴来给客户更低廉的价格么?
国外运营商第三种进入中国的模式是做增值业务的运营,就是说他不做基础通信,而做一些进入门槛低,投入少而产出率相对较高的新型信息服务;或者做为投资者,参与国内通信企业的运营,通过资本运作来获得收益。而无论是做增值业务还是资本运作,似乎都不能象大家希望的通过引入竞争降低基础通信的资费价格。
当然,目前政策的限制,使得国外的投资者和运营商不能马上进来;我不知道的但又想知道的是,如果门打开了,他们会进来做什么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