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就看到新闻报道,著名经济学家杨帆和女学生发生了肢体冲突,从题目看来,又是一个很值得炒作的话题,果然,不一会网络上各种声音都出来了。我当时就说,网上的评论应该支持学生的比较多,因为学生的数量比老师多,上网说话的学生更要比上网的老师多,因此在数量上不成比例,口水的胜负应该已经定了。
开始的结果出乎我的意料,杨帆在搜狐博客上的文章留言和评论中,支持他的占大多数。不过,很快我就找到了原因,这是杨帆的博客。换了另外一个地方,看见了学生写的博客,果然是对老师的攻击如潮。我的猜测得到了验证,但是心里更酸了。
先说博客这个阵地的现状,似乎是无风不起浪,有风浪更强。编辑们有意识地将不同的观点摆在一起,很快地也很自然地形成了“拥师”和“保学”两派,而这两派说着说着就跑离了主题,几乎演变成为老师和学生两大阵营的对骂。如此网站的点击率、浏览量刷得那叫一个痛快,但是真理是在越辩越明么?说老师不好的,原本就对老师有成见,逮着了这个机会就把对老师的一切怨恨、不满等等情绪全部发泄出来,似乎杨帆成了老师的代名词,不管他自己做了什么事情,反正当老师的就是不好。另一派说学生不好,说着说着就成了对年轻人的批判会,将所有的罪责都归结于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其实这件事情有那么夸张么?在黑与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灰色地带,而灰色才是正常的颜色。如果我们看到不白就认为天下乌鸦一般黑,黑得气死猛张飞,不让黑李逵;而只要不黑就白得气死头场雪,不让二场霜,恐怕这个世界就不是正常的世界了吧,难道我们希望在这个世界不正常么?越激化的矛盾越解决不了,还是平和心比较好吧。
第二个问题是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没有那种“五马换六羊”式的交换心态。教师应该对学生一心一意地付出,象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不求学生回报,只求学生成才,直待“桃李满天下”,那才是对老师的最高褒奖。而做学生的呢?教师是什么性格,或者采用什么方法,自己都应该主动去适应,因为这样才能收获最大,而最大的收获不是获得多少银子,而是老师的褒奖,也就是说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事,或者做了有利于老师的事情,不是期望从老师那里获得什么,能为老师做些事本身就是幸福而光荣的。可能会有人认为我这么说迂腐、老套、理想化,因为这些与现在的情况差距太大了,差距在哪儿呢?
老师不要光指责学生,学生也不要光指责老师,你们谁也没有做到最佳。这当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来自于老师,因为学生是缺乏辨别能力的。那么从老师的角度看,为什么做不到以前那样呢?环境变了,评价教师、乃至评价学校的标准变了,指标导向下,自然行为也发生了变化。举个例子:国外的商学院、MBA都是以自己的学生为荣,说我这里出过什么什么人;中国的商学院、MBA相反,看看广告,或者在说我这里入学的是什么什么人,或者说我这里的老师是什么什么人。原因呢?产业化。
老师,尤其是大学老师,在学校主要做三件事,一是教书,二是育人,三是科研。育人能挣到钱么?不能,所以放在第三位。教书能挣到钱么?有的能,就多做,多重视,但是如企业一样,加大投入的目的是为了产出,如果不能挣到钱的常规教学,就放在了比育人稍高的第二位吧。科研能带来什么,名利双收,以利买名,以名带利,良性循环矣,所以学校自然顺理成章地大抓科研,考核指标也自然向科研和经济效益方面导向,教学不好没关系,只要科研做得好,出名得利,学校照样得哄着。那么不搞科研,专心抓教学行了吧,不行!因为科研量完不成,你不但不是好老师,连合格教师都没有资格。更极端的是,如果学校将学生作为逐利的对象,那么学生就是客户,是花了钱的上帝,对上帝要服务好,谁让上帝不满意了就要受责罚,那么对学生要求严格、上课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自然得不到学生的好评。那什么是好老师?有名气的,能挣钱的,能哄着学生玩的,可这样的老师对学生的帮助大么?学生是缺乏辨别能力的,或者说在学校里“育人”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但是学生在学校里如果看到的是错误导向的东西,那么育出来的会是什么人呢?
学生和老师在博客和网站上是对立的两方面,甚至在对骂,其实两边都是受害者,都没有沿着正确的发展方面走,象两个摔跤的人,不,应该说在两个进行肢体冲突的人,扭打在一起,目的都是想把对方摔到,可是谁也没注意到两个人一步步地滑向了悬崖边,再不采取措施的话两个人都会掉进万丈深渊的。
所以拜托搜狐等媒体,别再激化矛盾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