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到书店,又重新买了本《维基经济学》,回家继续研读。还好,在此期间有别的话题,因此没有中断自己的博客。穿插了些业务上的思考之后,滇中客问我:移动征询我的需求了么?要在以往,可能这种问题会被理所当然地驳斥:又不是大客户,只是一个普通的客户,我还真能为你一对一定制服务不成?如果对每个客户都这么做,成本要多高?但是,现在在平的世界里,这个问题确实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在维基社区里,客户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制造者,每个社区的参与者都在使用业务的同时,完善甚至创造业务。这象是一个乌托邦的社区,在这里,客户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产品,产品也可以找到需要他的客户,世界大同了,和谐了。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维基社区是个案呢,还是未来的普遍真理?如果是前者,我们可以认为他是昙花一现,付之一笑;但如果是后者呢?
曾经一个省公司的同事对我说,想在他们那里做个网站,让客户自己设计业务,完善业务需求,从里面寻找创新点和好的业务。这是不是符合滇中客的期望了呢?我承认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而且也相信通过这样的平台可以获得很多很好的业务,但是除了仔细分析和考虑维基社区的特点和要素外,还要考虑一些电信运营商特殊的因素。
首先,客户参与业务设计,动力在于自身对业务的需要和理解,对自我价值实现目标的追求,但与运营商里的业务设计人员和市场人员不同,维基社区的前提是业务实现成本极低,低到可以忽略不计程度;而现实中设计业务可不一样,客户设计业务没有成本的意识和压力,客户需要的业务要花多大的代价实现,这是要进行财务评估的,如果入不敷出,恐怕有业务需求也很难上线。其次,维基社区做得比较多的是产品的创建或者业务的产生,但很少有运营类的成功案例,客户往往认同一次性的投入,而对于运营需要持续付出表示不满,而持续性的运营收入恰恰是电信运营商最关注的,也是最重要的收入,运营类的业务是否适合做维基社区的创新呢,这个问题也许还需要探讨。第三,开放的平台面向相互竞争的对手,以及知识产权的问题,在开放的网站上竞争对手之间信息共享对于企业发展是否有利,这些恐怕目前还无法有定论,或者等移动的垄断性更强的时候才不成问题。
如果真的建立起这样的沟通渠道和方式,大家会不会提出太多个性化的需求呢?对于这些个性化的需求如何进行管理呢?如果没有奖励机制,如何鼓励大家参与,以及评价创新的好坏呢?在参与BBS的讨论以及加入博客圈子之前,我可能认为这些问题无所谓,但实际上,在一个举措真正落地前,很多时候是很难解释清楚的,或者很难讲清做这件事情引发带来的负面效果,不站在类似的平台上,很多事情讨论不起来,这也是很多阳春白雪的高手不愿意加入圈子讨论的原因。比如我们在做农村信息化的时候,明知道农民对信息化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但是移动公司毕竟是运营商,不能解答所有农民同志关心的专业问题,牲畜病患和粮食蔬菜产销的问题,就是对客服人员再培训,恐怕他们还是解答不了。做通道利润低,容易被短路,没有价值;但做移动信息专家,提供信息服务,真的不那么容易。找合作伙伴行么?如何保证合作伙伴提供的信息是准确的、及时的?客户认可的是中国移动的品牌,但是你提供的信息服务如果保证不了质量怎么处理?如果是一个骗子利用农业信息化网络和业务向农民发布虚假信息,从中牟利,那么客户的损失运营商是否应进行赔偿?等等一系列现实的问题都不利于现在的移动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由于信息的广泛性导致运营商目前还无法全面控制信息的真实性,这样不成熟的业务,你敢推么?
所以,我还不去提业务成本问题,就是运营本身,恐怕运营商之外的人很多都难以理解,在这样的前提下大家讨论业务,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加载中,请稍候......